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
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 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 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 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 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 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 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河南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8月27日,正在郑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的考古学家们在现场考察荥阳青台新石器时期遗址时再次发出惊叹,认为5000多年前的郑州先民已会观象授时,并具备成熟的礼制。
1981年至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碳化丝织物,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后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这些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其中一块就是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顾万发说,“这些丝绸距今5300至5500年左右。”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何处不超过12个字。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总是反复不断地用一种更加积极、自我吹捧的方式来重构自己过去的记忆。比如,父母经常谈论自己照顾、教养孩子的方式,认为与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高度吻合的,但________。又如,很多人都会谈到“事后之明”,也就是在事件发生后,将自己无意的选择、举动说成是有意为之,甚至还会将______:“添加”在自己的记忆中。
其实,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心存偏见,宽于待己.严以待人——对待自己,无意识地进行高估、美化,而对于他人,则常常_____,根本没有进行过严肃、理性的思考。可见根据“第一印象”判断是不理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意义文本”真的可以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素材吗?以其为内容能够写出有感染力的书法吗?支持者认为,( )。其实,书法艺术与文学、文字学、篆刻学等密不可分。仅仅强调其视觉属性,显然失之偏颇。当下,书法创作中文辞的重要性不仅不应被忽视,反而应该加强;文辞与笔墨的关系不仅不应割裂,反而应该和谐统一。
文本是书法的灵魂所系。书法的书卷气,以及艺术风格等,皆与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息息相关。关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只有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其文化根本才没有动摇。书法艺术一直承担着“载道”的功能。优秀书法“对于内身而说,足以陶冶人心,有‘修身’之力;对于社会而言,则有移风易俗、感化人心之效”。以《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为代表的书法经典,均是笔墨与文辞交相辉映的产物,其中蕴含着家国情怀、民族风骨、人文精神,体现着书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至今熠熠生辉。对当代书法创作而言,怎么写很重要,写什么更重要。所书文本代表着书法家的人生理想、文化认同、文人风骨,不可轻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独特价值,当代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图式的拓展上,必须具备与文本没有关系的视觉审美价值
B.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独立价值,当代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图式的拓展上,应该具备与文本没有关系的视觉审美价值
C.书法艺术应该具有独特价值,当代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图式的拓展上,应该具备与文本没有关系的审美视觉价值
D.书法艺术必须具有独立价值,当代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图式的开拓上,必须具备与文本没有关系的审美视觉价值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载道”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的使者。
B.近日,在常州市孟河镇,稻田艺术让“孟河医派”的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四位代表人物,来到了市民面前。
C.人称万世之师的孔子,是以读书人的形象彪炳千秋的,可真实的孔子无论从身形、力气、武功,还是将兵杀伐都可以用“勇武矫健”来形容。
D.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读者一再受愚弄,这种现象的蔓延是发人深思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尽管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
B.至于书法的价值判断,不仅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而且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
C.关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因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所以其文化根本并没有动摇。
D.至于书法的价值判断,如果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有一定程度的调整,那么其文化根本就没有动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深深祝愿自己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共赏明月,借此寄托对亲人的殷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