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

《中原音韵》曾指出(耍孩儿)即(魔合罗),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从现存文献看,(耍孩儿)最早见于无名氏《刘知远》,其后,董解元《西厢记》亦用之。《刘知远》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有争议,而《董西厢》,钟嗣成《录鬼簿》谓其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时人”,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仕于金,始制北曲”,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更称其“为后世北曲之祖”。金元以来北曲,在宫调、曲调、联套形式等方面都沿袭了《董西厢》诸多特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耍孩儿)的宫调归属与词格。

南曲(耍孩儿)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就其源头来说,也仍在《董西厢》。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南曲(耍孩儿)之源也无疑在《董西厢》,至少其曲调名称如此。

至于俗曲(耍孩儿),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开始流行的,但事实上其八句格早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只是它长期隐藏在北曲般涉调(煞)曲的身后而已。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北曲般涉调(煞)曲,除开头三句外,其下半句法全同,所以(煞)即(耍孩儿)“换头”,而当(煞)进一步衍化并再换其“尾”后,八句格(煞)(亦即八句格(耍孩儿))也就诞生了!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

(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但并不同流。北曲般涉调(耍孩儿)大约是在元初随北曲的成熟而定型的,此后相沿不改。至于南曲(耍孩儿),从今存南中吕宫、南中吕调(耍孩儿)曲最早仅分别见于“元传奇”《拜月亭》《吕蒙正》这一点看,它们应该是在元代中后期才定型的。至于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定型,就更是晚在明末了,这从其在明代中后期几种曲谱中的衍化轨迹可知:蒋孝“旧谱”无般涉调,沈璟“新谱”有般涉调但无(耍孩儿)曲调,《九宫正始》既有般涉调也有(耍孩儿)曲调,但其(耍孩儿)有目无词,直到《南词新谱》,般涉调(耍孩儿)才有目有词。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13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而异流,所以它名同而调异。

B.从现存文献推断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

C.金元以来北曲沿袭了《董西厢》中(耍孩儿)的宫调与词格。

D.南曲(耍孩儿)源自《董西厢》,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钟嗣成、朱权和张羽的说法,论证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B.作者从“因承”和“变化”角度比较,论述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C.作者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方面,论述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北曲、南曲和俗曲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争议,作者选择了(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的说法。

B.俗曲(耍孩儿)虽然流行的迟,但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

C.北曲般涉调(耍孩儿)逐步成熟,一旦定型后代剧作家便沿袭不改。

D.作者依据《南词新谱》,推断南曲般涉调(耍孩儿)应定型于明末。

 

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原文第一节,“【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说的是主要原因,不是唯一原因。 B项,错在“从现存文献推断出”。据原文“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可知,现存文献无法推断出。 D项,错在“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据原文“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可知:继承的是名字,而宫调和词格不相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其中第二个“总”,即最后一段,对【耍孩儿】的同源而异流进行总结说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错在“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原文,“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可知:文中是“似亦出《董西厢》”,说法不确定,而选项“还是源自《董西厢》”的说法肯定。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的央视春晚广告《中国印,中国节》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广告以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来进行创意,展现了新生儿留在宣纸上的足印、结婚证上民政局的红印、广东醒狮师傅的点睛一印、复兴号高铁上的“中国制造”印记…··…每一种印,都倾注了一种情感;每一种印,都是当下中国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缩影;每一种印,都见证了当今中国近百年来最“甜蜜”的时刻。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拜中国的建筑业和现代科技之赐,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影城在都市拔地而起,豪华的放映厅,宽大舒适的软椅,环绕的立体声音响为观影者的幻想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只是在    的排片表上,可选择的好电影    ,影城那偌大的空间也顿时变得逼仄起来。有些影片,开头进入时还饶有兴趣,但是越往后看就越    ,感觉白花了冤枉钱又瞎耽误工夫。反省起来,也哑然失笑,自己就是冲着“胡编乱造”而来的,怎么中途就反悔了?又不是去看纪录片。

前些日子观《驴得水》就是此种体验。看有关介绍,某地的一所民国西北学校,把拉水的一头毛驴居然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恰逢教育部派员暑期来巡视……开头绝对诱人,我就是奔着这诡谲的、突发奇想的开局而去的,希望获得观赏的愉悦。后来的进展着实让人失望,影片真可谓“外强中干”,即剧情的展开没有强劲的内在动力,情节的每一步推进,都是由教育部巡视员的驾临所驱动,仿佛影片的编导也是在这样一种外加的上峰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将故事进行到底。

就《驴得水》而言,(    )。可惜影片后来竞落为现实生活常见的套路,即每一次作假,都需要不断以更大的作假来掩盖,成为一部几近无厘头的闹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B. 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C. 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D. 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某些奇特的构思是它应该具有的,这样可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B. 运用某些奇特的构思以延续荒诞的剧情是它应该具有的。

C. 要延续荒诞的剧情,某些奇特的构思就应该是它要具有的。

D. 它应该有某些奇特的构思,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琳琅满目    屈指可数    味同嚼蜡

B. 林林总总    凤毛麟角    味同嚼蜡

C. 林林总总    屈指可数    索然无味

D. 琳琅满目    凤毛麟角    索然无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