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糕 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在他老家,清明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糕

他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

在他老家,清明糕也叫艾糍,即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的糍粑。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都做艾糍祭祀祖先,且有这样的风俗:艾糍需阴间人“吃”过后,阳间人才可吃。有一次,他却抢先吃了。他趁母亲离开厨房,急忙伸手拿正在锅中蒸着的艾糍,想快速放入口里,结果粘在手上烫得他嗷嗷叫,拼命地甩,甩在了地板上。父亲闻声赶来,见状,顺手拿起灶旁的火烧棍,劈将过来,骂他败家,骂他逆祖先。

那是饥饿难耐的年代,但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痕,他归罪于父亲。

他却很感激母亲。是母亲常在父亲大打出手时救架,是母亲使他年年能饱清明糕口福。求学时,母亲亲自把清明糕送来;工作后,他带妻儿回去品尝,这让父母乐开了花,逢人便夸儿子孝顺。

现在,他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吃清明糕的嗜好仍不减当年,尽管已经六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儿子、妻子登科,尽管把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都尝遍。

儿子比他更喜欢吃老家的清明糕。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他揶揄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儿子什么传统节日都淡忘了,唯独清明节,总在念叨奶奶,要吃奶奶亲手做的清明糕。

但,今年吃不到了,因为,他母亲去年已去了阴间。

老家就剩父亲一个人了。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他不回去。他打电话给父亲,说儿子就要高考了,不回去了。

清明节那天一大早,在寄宿学校的儿子一起床就发信息给老爸,说很想吃清明糕,虽然不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了,但也要想方设法弄到老家的,哪怕特地开车回去到别人家里买。

这可难住他了。他何尝不想吃啊,但即使回去也买不到呀,父老乡亲的,可以送给你,就是不能卖给你。更何况像清明糕这些不起眼的食品,他们是不敢送给富贵人家的。

他只好跟妻子商量。妻子比他更急,又一次唠唠叨叨地说他是个十足的乡巴佬,遗传给儿子,喜欢吃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她从不吃)。又说若儿子吃不上的话,就会闹情绪,就会影响高考复习,怎么办?咱们不能连这都满足不了他呀。

沉默,挠腮,踱步。

突然,妻子一拍脑袋说,哎呀,还是先去商场看看吧,这年月还有什么买不到的?买到送去先糊弄一下儿子便是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他开着“奥迪”,载着妻子一起去买。走过一家又一家商场,转过一个又一个食品市场,甚至连街头巷尾摆的食摊都不放过,可是,没有。这个城市没有清明糕。不像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到处都是,琳琅满目。

他只好发信息向儿子解释道歉。

直到天黑,夫妻俩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家。

当走上楼梯转角时,他怔住了,昏暗中一个身影在他家门前。那人正用一块纸板往身边的塑料袋扇风,似乎在赶苍蝇。可这么干净的高楼,哪有苍蝇啊;又像在哄孩子睡觉,可哪里有孩子啊。那塑料袋到底装着什么呀?竟让他如此专注,如此虔诚。

好奇心促使他探头往塑料袋看,不禁“啊”的一声叫。

那老头竟是父亲!那塑料袋里装的竟是清明糕!

父亲看到他后急忙站起来,把塑料袋递过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知道你爷俩喜欢吃这个,我学做的,你们回不来,我就过来了。这糕容易坏,坐了一上午车,来到了你们又不在家,我就找了块纸板给它扇风,防馊。你快点给我孙子送去吧,别让孩子等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4月24日,作者:钟小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他喜欢吃清明糕,介绍清明糕的做法和祭祀的风俗,交待了清明糕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B.小说描写他儿时抢吃清明糕被父亲骂的细节,表现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

C.工作后的他年年带妻儿回去品尝清明糕,使得父母逢人便夸他孝顺,从后文可知他不是真正的孝顺。

D.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结尾却写父亲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表现出浓浓的父爱。

2.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B 2.①小说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小说围绕“清明糕”谋篇布局,可以集中描写人物,使小说父子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以父亲送来清明糕结尾,从情节上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更好地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③从主题上来看,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地分析与概括。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信息进行理解判断。 B项,“并为母亲死后不回家做铺垫”错,母亲死后他不回家是因为父亲不会做清明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题干要求简要说明以“清明糕”为线索谋篇布局上的好处。这是一道考标题作用的题目,标题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和主题三个角度分析。1.标题的含义: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2、标题的作用。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题干已经提示考生“清明糕”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么“清明糕”贯穿全文。小说并以此谋篇布局,情节的各个部分就与“清明糕”密不可分,小说先写“我”爱吃“清明糕”,偷吃“清明糕”,儿子比爱吃“清明糕”,买“清明糕”,父亲送来自己做的“清明糕”。所以,以“清明糕”为线索,使情节更集中、更简洁。小说围绕“清明糕”可以集中描写了“我”、父母亲,儿子等人物,母亲年年做“清明糕”给孩子吃,孩子工作后还年年送“清明糕”给儿孙们吃,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自己学做“清明糕”送给儿孙,所以,“清明糕”使小说赞美父子间浓郁而真挚的亲情的主题更突出。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结尾艺术特色的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情节和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这篇小说从结尾形式来看,即从情节方面来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小说前面写父亲不会做清明糕,却又能在母亲去世后,父亲自己学做并送来以及用心呵护清明糕,这真是出人意料。父亲对孩子一直以来的深深的关爱,那么清明节送来清明糕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这也更加突出了父亲慈爱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和孙子浓浓的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耍孩儿)曲调之所以同名异调,关键在于它的同源而异流。

《中原音韵》曾指出(耍孩儿)即(魔合罗),学界或据此认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这一推断有一定道理,惜文献无存,难以确考。从现存文献看,(耍孩儿)最早见于无名氏《刘知远》,其后,董解元《西厢记》亦用之。《刘知远》的具体创作年代学界有争议,而《董西厢》,钟嗣成《录鬼簿》谓其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时人”,朱权《太和正音谱》也说他“仕于金,始制北曲”,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更称其“为后世北曲之祖”。金元以来北曲,在宫调、曲调、联套形式等方面都沿袭了《董西厢》诸多特性,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耍孩儿)的宫调归属与词格。

南曲(耍孩儿)要稍微复杂一些,但就其源头来说,也仍在《董西厢》。南曲(耍孩儿)之于《董西厢》(耍孩儿),虽有因承,但更多的却是变化,所以无论从其宫调的归属看,还是从其曲调的词格看,两者都颇不相同,但即使如此,南曲(耍孩儿)之源也无疑在《董西厢》,至少其曲调名称如此。

至于俗曲(耍孩儿),按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说法,是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开始流行的,但事实上其八句格早在元代就已经“定型”了,只是它长期隐藏在北曲般涉调(煞)曲的身后而已。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北曲般涉调(煞)曲,除开头三句外,其下半句法全同,所以(煞)即(耍孩儿)“换头”,而当(煞)进一步衍化并再换其“尾”后,八句格(煞)(亦即八句格(耍孩儿))也就诞生了!至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从其与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么篇)前六句的句法多少有些相似看,似亦出《董西厢》。

(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但并不同流。北曲般涉调(耍孩儿)大约是在元初随北曲的成熟而定型的,此后相沿不改。至于南曲(耍孩儿),从今存南中吕宫、南中吕调(耍孩儿)曲最早仅分别见于“元传奇”《拜月亭》《吕蒙正》这一点看,它们应该是在元代中后期才定型的。至于南曲般涉调(耍孩儿)的定型,就更是晚在明末了,这从其在明代中后期几种曲谱中的衍化轨迹可知:蒋孝“旧谱”无般涉调,沈璟“新谱”有般涉调但无(耍孩儿)曲调,《九宫正始》既有般涉调也有(耍孩儿)曲调,但其(耍孩儿)有目无词,直到《南词新谱》,般涉调(耍孩儿)才有目有词。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5日13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耍孩儿)曲调虽然同源而异流,所以它名同而调异。

B.从现存文献推断出(耍孩儿)源于宋代傀儡戏的音乐曲调。

C.金元以来北曲沿袭了《董西厢》中(耍孩儿)的宫调与词格。

D.南曲(耍孩儿)源自《董西厢》,并继承原有的宫调与词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钟嗣成、朱权和张羽的说法,论证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B.作者从“因承”和“变化”角度比较,论述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C.作者从七句格(耍孩儿)的来源方面,论述俗曲(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

D.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北曲、南曲和俗曲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争议,作者选择了(耍孩儿)曲调源自《董西厢》的说法。

B.俗曲(耍孩儿)虽然流行的迟,但从源头来看还是源自《董西厢》。

C.北曲般涉调(耍孩儿)逐步成熟,一旦定型后代剧作家便沿袭不改。

D.作者依据《南词新谱》,推断南曲般涉调(耍孩儿)应定型于明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的央视春晚广告《中国印,中国节》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广告以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来进行创意,展现了新生儿留在宣纸上的足印、结婚证上民政局的红印、广东醒狮师傅的点睛一印、复兴号高铁上的“中国制造”印记…··…每一种印,都倾注了一种情感;每一种印,都是当下中国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的缩影;每一种印,都见证了当今中国近百年来最“甜蜜”的时刻。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经受了巨大的损失,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到学生会联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拜中国的建筑业和现代科技之赐,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影城在都市拔地而起,豪华的放映厅,宽大舒适的软椅,环绕的立体声音响为观影者的幻想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只是在    的排片表上,可选择的好电影    ,影城那偌大的空间也顿时变得逼仄起来。有些影片,开头进入时还饶有兴趣,但是越往后看就越    ,感觉白花了冤枉钱又瞎耽误工夫。反省起来,也哑然失笑,自己就是冲着“胡编乱造”而来的,怎么中途就反悔了?又不是去看纪录片。

前些日子观《驴得水》就是此种体验。看有关介绍,某地的一所民国西北学校,把拉水的一头毛驴居然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恰逢教育部派员暑期来巡视……开头绝对诱人,我就是奔着这诡谲的、突发奇想的开局而去的,希望获得观赏的愉悦。后来的进展着实让人失望,影片真可谓“外强中干”,即剧情的展开没有强劲的内在动力,情节的每一步推进,都是由教育部巡视员的驾临所驱动,仿佛影片的编导也是在这样一种外加的上峰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将故事进行到底。

就《驴得水》而言,(    )。可惜影片后来竞落为现实生活常见的套路,即每一次作假,都需要不断以更大的作假来掩盖,成为一部几近无厘头的闹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B. 一所民国西北某地的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C. 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拉水的一头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D. 民国西北某地的一所学校,居然把一头拉水的毛驴纳入教员编制,来吃空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某些奇特的构思是它应该具有的,这样可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B. 运用某些奇特的构思以延续荒诞的剧情是它应该具有的。

C. 要延续荒诞的剧情,某些奇特的构思就应该是它要具有的。

D. 它应该有某些奇特的构思,使荒诞的剧情延续下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琳琅满目    屈指可数    味同嚼蜡

B. 林林总总    凤毛麟角    味同嚼蜡

C. 林林总总    屈指可数    索然无味

D. 琳琅满目    凤毛麟角    索然无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