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得清”。2018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区)》,编制并投放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一些方便市民查询垃圾分类信息的小程序也纷纷上线。不少地方都规定,违反垃圾强制分类规范的各类主体将面临包括罚款在内的多种处罚。上海、合肥等地还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与个人征信挂钩。厦门、广州多地将相关内容纳入各区党委、政府和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考核。
垃圾分类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四个环节。生活垃圾混装、混运,既伤害公众的分类积极性,更破坏垃圾分类回收效率。为解决“混装混运”问题,北京要求垃圾运输车辆“亮出身份”,并通过智能技术进行精准管理,居民可通过电话监督举报。
垃圾源头分类是大趋势,让错配的废物变成财富,市场潜力巨大。有机构估算,固废全产业链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摘编自《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19年7月2日)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6亿吨,基本属于没有分类的混合垃圾。混合垃圾基本不具有利用价值,如果进行人工分类,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欠佳,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发达国家的垃圾前端分类清晰,资源化利用相对容易。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我们研发了应用于垃圾分拣的机器人,它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选工艺和生产线智能化水平。”中城绿建总经理李玮说,通过借鉴应用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垃圾分拣机器人能同时获取流水线上待分拣物质的二维、三维多模态信息,来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对于多种材质组合的垃圾,还能有效计算分割待分拣物质,使分割平均绝对误差小于3%;设计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极大地提高了垃圾分选的质量和效率。
(摘编自《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环卫更智慧》,《科技日报》2019年5月20日)
1.下列不属于材料三中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特点的一项是
A.运用了世界领先的三维视觉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B.能模拟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行为,从而获取待分拣物质二维、三维多模态信息。
C.能够有效计算分割待分拣物质,准确性很高,体现了很高的智能化水平。
D.适合流水线工作环境,有多受力点自动协调手爪,垃圾分选质量好,效率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采取如下步骤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试点城市强制分类、基本建立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B.垃圾分类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基本环节,其中居民准确地分类投放是关键,而混装混运则影响了最终的回收效率。
C.调查显示,只有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这两种状况,垃圾分类工作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开展。
D.我国每年产生数量巨大而又基本不分类的的生活垃圾,它们基本没有利用价值,但经过分拣机器人分拣后的垃圾则可以回收利用。
3.“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应分别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综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文学创作活动,它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真实性”。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有扎实的采访过程。为了写作《像我这样的黑人》,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多次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为了写作《出梁庄记》,梁鸿追踪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跑遍全国十一个省市,访谈了340余人。
中国是非虚构写作的“富矿”,因为“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几乎完成了西方400年的历史,经历了犹如过山车般的眩晕与速变。光怪陆离的现实常让人有匪夷所思之感,比虚幻更为不真实,每个人都身处一种被分裂和被分割的生活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几种生活、多元观念同时并存,仅仅是一墙之隔,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和场景”。
面对剧烈变革的中国社会,传统作家来不及发现、洞悉、分析、沉淀、总结和提炼现实生活,由此造成文学在及时、鲜活、生动、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表现乏力。正如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所说,当一切事情以比过去高十倍的速度变化时,“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了”。即使是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近年来也因调查技巧单一、表达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当代读者对事实深层次的追求而走向衰落,甚至有一部分沦为宣传文体,成了“吹捧文学”“推销文学”,失去现实主义批判性,遭到读者的厌弃。
和传统的新闻文本相比,非虚构作品同样具有优势。传统的新闻文本往往擅长粗线条地转述新闻事件的框架,见“事”不见“人”。非虚构作品在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下,不遗余力地挖掘人物、事件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到平衡点,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核;其中叙事策略和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让读者更深切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抵达真正的“真实”境界。
非虚构作品与虚构文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后者偏向超越与审美,前者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从近年来全球媒体的非虚构写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者重视宏大叙事下忽略的一些边缘题材,喜欢写作主流媒体忽视的焦点,如不被广泛关注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等。
有意思的是,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记者而准备的,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非虚构写作平台“有故事的人”的写作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体现出整个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1990年代,中国纪录片领域曾发起一场“新纪录运动”,原先被遮蔽的底层社会开始在镜头中向我们敞开。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非虚构作品有了更多的渠道发表与传播,广大普通人的写作活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写作领域即将展开的可能是一场文字世界的“新纪录运动”。
(摘编自刘蒙之、张焕敏《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真实地表达对人物、事件的体验,每句话都须有依据,杜绝主观想象。
B.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兴起受剧烈变革的时代影响,体现社会文艺需求和理念的变化。
C.非虚构写作挖掘人事背后的意义,增强读者的体验,比传统新闻文本更具真实性。
D.非虚构写作者不是职业作家和记者,它打破写作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阐释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揭示其产生的原因。
B.文章用中外两个事例论证了非虚构写作者要有扎实的采访过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法,论证了非虚构作品优越于报告文学、传统新闻文本和虚构文学。
D.文章末段用中国纪录片作类比,揭示了非虚构写作对写作领域题材变革具有推动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社区调查报告》是“非虚构写作”,某“零零后”写的自传《中国式成长》则不是。
B.传统文学以及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报告文学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都显得乏力,它们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C.非虚构写作在个人思索和公众历史、社会使命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且兼顾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手法的文学性。
D.虚构文学偏向于超越与审美,而非虚构作品重在挖掘社会历史真相,边缘题材是非虚构写作者很重要的关注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则题为“中国情侣游印度被偷手机,当地群众追一条街抓小偷”的新闻广受关注。当事人自曝印度旅游两天内被偷两部手机。被偷后比较激动,于是就喊出了,“我是中国人,我来自中国,中国印度是好朋友”。 喊出这句话以后,很多印度人出来说,“我们很丢人啊,我们的小偷偷了一个外国人的手机,这个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很多人拉着小偷、抓着他,要骂他,要打他。目前印度警方已备案,同时承诺当事人将于两天内全力追回被盗手机。
这件事使我们感受到国家日益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以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作为一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对祖国诉说。请以“祖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年老的母亲欣慰地看到使人陶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和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很久没有回家的儿子忍不住哼起了那久违的家乡小调。
A.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B.母亲看到灿烂的秋色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C.秋色和景象让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D.母亲看到儿子哼起了久违的家乡小调。
扩展句子,给“我走进了教室”再加上定语和状语,不合乎要求的一句是
A.我慢慢地走进了新教室。
B.迟到的我轻轻地走进了书声琅琅的教室。
C.背着新书包的我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D.电铃响后,我走进了我们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