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地时间4月15日,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因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地时间4月15日,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因工作人员的错误而发生大火,塔尖轰然倒塌,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巴黎圣母院至今有800多年历史。

大学生小华浏览网页时看到这一消息,联想到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事件,在网页上发表留言,表示国耻难忘,巴黎大火大快人心。

请根据你对圆明园被焚烧和巴黎圣母院被焚烧这两个事件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引导与小华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人们正确看待这两个事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 法国巴黎承载数百年历史的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这是巴黎圣母院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浩劫。这把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对此深感痛心。 然而,国内网络上有不少人却出现“同态复仇”心理,甚至有人幸灾乐祸,认为“天道好轮回”。建筑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理性。 面对烧毁文化遗迹的熊熊大火,无数人悲恸伤感,但在这之外,亦有其他声音出现。较为典型的是不少网民持有“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幸灾乐祸的态度,认为这一灾难性媒介事件看似是非人为故意的发生,实则是对于过往的补偿。总的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态复仇”的恶性心理,即你有损于我,那我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 “同态复仇”的心理并不可取,而且巴黎圣母院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并不承载着赎罪的表征和义务。巴黎圣母院最早于1163年开工,1345年竣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其已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与雕刻艺术、室内珍宝以及无数劳动智慧的凝结都是属于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已然逾越了民族、文化、国别的边界,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围绕巴黎圣母院这一伟大的古迹及其瑰丽的珍宝,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文艺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即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有多美,《巴黎圣母院》就有多美”,当巴黎圣母院起火引发公众讨论时,《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也成为了“高频词汇”,可见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源头实则来自于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巴黎圣母院的存在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且难以磨灭的,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 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如若抱着“同态复仇”的心理“观赏”巴黎圣母院之上的熊熊烈火,我们又与当年历史的罪人有何差异呢?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 考生首先要明确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和圆明园发生大火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件。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是意外事件,而焚烧圆明园是侵略事件。把前一个事件与侵略、国耻联系起来,显然是错误的认识。其次要明确对圆明园被焚烧和巴黎圣母院被焚烧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圆明园被焚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耻辱,我们当牢记历史,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复兴中华。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是世界文化明珠中璀璨的一颗,面对巴黎圣母院被大火损毁的现实,我们深感遗憾。巴黎圣母院被大火损毁也引发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考生可以在分析圆明园被焚烧和巴黎圣母院被焚烧两个事件的基础上,指出人们思想的狭隘性,并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这两个事件。 【立意】 狭隘的民族主义可休矣;莫让文明染上仇恨;国耻不能忘却,但不应该落井下石;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 【结构】 题目即观点《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首先引用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理性”,然后对网友的评论进行定性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态复仇’的恶性心理“,然后分析“这种心理并不可取,而且巴黎圣母院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并不承载着赎罪的表征和义务”,最后重申观点“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 【素材】 1. 火烧巴黎圣母院与火烧中国圆明园,真的无法放在一起比较。有些人认为把巴黎圣母院这事和圆明园这事放一起讨论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因为火烧巴黎圣母院是维修事故无意被烧,火烧圆明园是人为肆意破坏掠夺。一个是无意,一个有意,一个是工程失误,一个是战争侵略。不能比。 2.站在人类共同体的意识上,不管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圆明园,都是全世界的瑰宝,被烧毁当然可惜。但是巴黎圣母院大火跟圆明园的烧杀抢掠不是事件上的并列关系,没有相提并论的必要,硬要扯在一起,说明这个人民族狭隘思想挺强的(并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客观论述)。这两件事除了都有火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圆明园算是民族巨大的伤痛了,巴黎圣母院固然可惜,但也没到和圆明园相提并论的程度。 3.中国圆明园损毁比巴黎圣母院烧毁损失大个万倍,根本不可比,巴黎圣母院主体结构还完好,文物也没啥损毁的,圆明园方圆多少公里的古建筑都被烧了,几千年几百年的文物被抢得差不多了,大火燃烧好几天,人也死了很多,这伤痛怎么能比?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非要一起比较,巴黎圣母院的燃烧让我对圆明园的遗憾和心痛加深了更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两年前,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马婷佳带着创业激情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她注册成立了“绿氧家庭农场”,盖起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成为一名“农创客”。马婷佳知道,自己的农场规模小,单靠销售食用菌成品容易被市场淘汰。她瞄准亲子市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农场大棚,举办食用菌科普活动和菌包制作活动。于是菌包成为紧俏货。很多家庭购买菌包,以便孩子观察菌类生长的过程,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农场有了人气,马婷佳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周边不少农户慕名前来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马婷佳建了几个微信群,以便更好地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所有冰上竞技项目中,冰壶比赛场地的平整度标准最高。如果①___,运动员将很难精确地操作冰壶。冰壶比赛场地②___:完整制冰过程需40—50次,每次制冰间隔4小时,需持续施工十多天;在确认冰面平整、冰面温度为-6℃后方可进行冰漆喷涂作业;制冰全程使用净化水,净化水的标准远高于饮用水。③___:冰面须保持在-8.5℃;冰面1.5米以上须保持在10℃;看台温度须保持在16℃—18℃;比赛区须无空调气流干扰,观众满场或雨雪天气时,露点温度须保持在-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百年前,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命运堪忧。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千千万万爱国青年满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寻求救国真理、报国之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春的_________不断涌现。人们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初期,无数青年响应党的召唤,用行动冲破传统观念的_________,推动商品经济大潮滚滚向前;面对大地震、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无数青年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留下了__________的青春故事;(    )。事实充分证明,当代青年是大有作为、值得信赖的一代。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兑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观念越是多样,思想越是多元,广大青年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人生方向,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把个人的吟唱汇入时代的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光彩    樊篱    扣人心弦    主旋律

B.华章    樊篱    感人肺腑    主旋律

C.光彩    樊笼    感人肺腑    大格局

D.华章    樊笼    扣人心弦    大格局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数青年在重大国际活动中甘当志愿者,为活动顺利开展无私奉献

B.无数青年在重大国际活动中甘当志愿者,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C.在重大国际活动中,无数青年无私奉献,甘当志愿者,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D.在重大国际活动中,无数青年甘当志愿者,为活动顺利开展无私奉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兑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B.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促成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C.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每个青年必须面对的问题。

D.社会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如何辨明是非,并找准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每一个青年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同时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之慨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写白居易和友人探寻琴声,琵琶女欲答话却又迟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

B.“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

C.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

D.“死”“愁”“惨”“哀”等词感情色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