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三则材料均出选自《论语》,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材料二)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材料三)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以上三则材料谈论了一个共同话题,但又各有侧重。这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又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①___________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②____________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③___________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家、书画家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C.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D.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刘裕北伐时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势。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而隆重的送别场景。
(3)韩愈《师说》中用一句“__________”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_________”的糊涂做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②。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
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觳觫:指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 “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三四句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诗人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中的牛砺角和牛斗,一切托之于“戏咏”构思曲致,蕴含深意。
2.诗歌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未至四五里,乃委素书于柩上,哭别而去。其兄弟闻之,寻求不复见。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举州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骑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谓曰:“子非孔仲山邪?”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候赢长守于贱业,晨门肆志于抱关。子欲居九夷,不患其陋。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遂辟公府。之京师,道宿下亭,盗共窃其马,寻问知其嵩也,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嵩官至南海太守。式后迁庐江太守,有威名,卒于官。
(选自《后汉书·范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B.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C.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D.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嵩在阿里正身/厉行街中子弟/皆服其训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文中“少游太学”指年轻时在太学游学。
B.辟,指征召出仕,与文中“举州茂才”都由皇帝直接向社会征聘任命。
C.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D.《后汉书》,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式信守承诺,按时拜访老友。范式在太学求学时跟张劭关系很好,分别时,范式约定两年后要去拜见张劭家人,到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前往。
B.范式接受重托,不负同窗之谊。范式与陈平子虽同窗却从未见过面,平子生病快死的时候将身后事情托付给范式,范式将平子视作死友,照料平子的妻儿。
C.范式不求回报,淡泊名利。范式将平子的灵枢护丧完成后就哭着离去,后来有官吏到京师上书称述范式的事迹,范式受到三府征召,但他都没应召。
D.范式偶遇故友,为他深感惋惜。范式与孔嵩本是好友,范式巡视本州到新野,孔嵩主动担任向导骑马去迎接范式,范式一见便认出了孔嵩,为他处境感到惋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县阿里街卒。
(2)乃相责让曰:“孔伸山善士,岂宜侵盗乎!”于是送马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