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原本用于其他课程的“第十节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浙大还自行研发了一款“体艺APP”跑步软件,用于学生锻炼时记录打卡,其实, 在这之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展了“学生跑步打卡”活动。

这种打卡式的强制性要求锻炼的做法,引发人们热议:有的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制能力,不适合使用强制手段;有的认为,我国中小学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质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也有的认为,打卡式锻炼不仅让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让他们认识到,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就能够完成一个大目标。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明华”的名义给你所在中学的体育组负责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动起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 尊敬的体育组负责人老师: 您好! 近日,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展了“学生跑步打卡”活动。将大学生锻炼这一话题搬上了台面。实际上,运动打卡制度早已在国内多所高校试水,每次推出都会引发学生不小的争议,关于这件事,我有一些想法,想与您分享。 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强,放任不管则少有主动锻炼,强制打卡则质疑之声不断,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难题当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式么? 各个高校“一刀切”的强制锻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同学的习惯。强制要求的解决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算不上一个好的教育思路,甚至也带有些“偷懒”的意味。学校更应该通过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大学生不去锻炼或锻炼不足的真实原因,可能每所学校乃至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存在差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阻碍大学生锻炼的困难,自然要比单纯的一刀切更合理、更有效。 高校出台运动打卡规定,无疑是想培养大学生运动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强制要求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去被动锻炼,能培养起对锻炼的真正喜爱与长期习惯吗?高校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在正向的引导激励上多下功夫,通过丰富创新运动方式和种类、激发运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举办赛事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运动锻炼的氛围、乐趣和价值,从而主动地参与进来。 在我国,一部分中小学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质差,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更希望,体质强健强更加强健。体质弱的同学,从现在开始便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运动起来,化弱为强。 如果有条件的话,希望老师您同校领导反应我们的期望。希望我们有更多的体育老师,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的体育课更加多一些。在学校内,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强健我们的体魄。我们有大课间,希望我们的课间操时间也可以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不必要一刀切的跑操,而是增加更多我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或者,在跑操之余让大家按自己的兴趣动起来。动起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明华 XX年XX月XX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打卡式的强制性要求锻炼的做法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具体过程: 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本次作文要求学生,请以“明华”的名义给你所在中学的体育组负责人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明确写信对象为你所在中学的体育组负责人。信中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同时,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材料: 本材料以段落为单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叙述了一个现象,即浙江大学实施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加长了体育课时间,并且开发了“体艺APP”跑步软件对学生进行监督。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学生跑步打卡”活动。 第二段,引述了三种观点: 1.有的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制能力,不适合使用强制手段——对打卡式的强制性要求锻炼持否定态度,明确锻炼主体为成人,方式不合适。 2.我国中小学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质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持很定态度,明确中小学以及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强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迫切性。 3.打卡式锻炼不仅让大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还让他们认识到,不断地重复做一件事,就能够完成一个大目标——持肯定态度,对其从意义上进行肯定。 综合材料,可以看到对打卡式的强制性要求锻炼的做法人们反感甚至否定的是其“强制性”,并不反对学校要求学生进行锻炼本身。“一刀切”的强制锻炼,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同学的习惯。强制要求的解决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算不上一个好的教育思路,其在可执行性上、制度设计上也有待完善。盲目的打卡式的强制性要求锻炼,不能避免一些学生钻漏洞偷懒,如有学生穿着轮滑鞋去,还有骑自行车、滑滑板去的,也有学生将日常走路、上下楼梯都算进了运动量等等。学生可从客观实际上进行分析,鼓励学校通过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大学生不去锻炼或锻炼不足的真实原因。同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阻碍学生锻炼的困难。对中学生活中的锻炼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如协调学校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增加运动会的参与度等等。 对于书信的格式,学生需注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本文为你所在中学的体育组负责人,故加限定语“尊敬的”。②祝颂语,以最一般用“此致”、“敬礼”,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③记得加上署名和日期。 【立意】 ①大学“跑步打卡”是“强制锻炼”又何妨。 ②督促大学生锻炼,只能靠强制打卡? ③大学生“万步锻炼”别沦为“虚拟锻炼”。 【素材】 1.对于一些高校而言,体育场所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少是切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场馆长时间维修、被外校人士占用等情况也并不少见,这些都使得大学生锻炼的需求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从而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此外,一些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课程设置、成绩竞争等原因学习课业压力并不轻松,学业上的精力消耗使得体育锻炼的时间受到挤压。 2.有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爱运动,不想运动所致。然而实际去看,上面的结论显然过于武断,大学生缺乏锻炼的原因并不单一。 3.如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在体育锻炼上同样需要学校和教师多花些心思,它们本就属于教育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每个教育者再面对教育难题时,雅斯贝尔斯这句话依然值得去认真思考。 4.运动打卡的规定之所以招致学生反感,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单方面的强制安排,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与校方的互动并不困难,但需要学校一方摆低姿态,能够在一些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上真诚地去与学生沟通,虚心地去听取学生的声音诉求。在大学生锻炼这一问题上,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就锻炼的地点、形式,评定的方式、标准,奖惩等各方面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修正和完善锻炼方案,把“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中去。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上,不要让他们自己的声音一直缺席。 5. 一些大学生跑步猝死的消息频见报端,重视大学生体质,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已迫在眉睫,这样的“强制锻炼”是为了学生好,把学生参加运动纳入奖学金与体育成绩,才能起到激发学生锻炼热情的作用。身体素质本来就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其纳入奖学金或是学分,恰恰就是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一个表现,是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强制要求”是合理要求。当学生们早已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要能让他们养成运动的习惯,显然靠他们自觉并不靠谱,简单的引导与宣传也不能形成“倒逼”的力量,促使他们起而锻炼身体,多一些“硬性”标准与要求,才能让“慵懒成性”的大学生们感受到动力,从而慢慢涵养他们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进而激活校园体育文化。 6. 而“跑步打卡”等一些旨在让学生们重视体育运动的做法,也要更多考虑可执行性,如要完善制度设计,避免一些学生钻漏洞偷懒,如有学生穿着轮滑鞋去,还有骑自行车、滑滑板去的,也有学生将日常走路、上下楼梯都算进了运动量等等。学校还应该采取更多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予以奖励与鼓励等等,多想办法加强学生的运动量,慢慢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与兴趣,让体育运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这才不会没有尽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综合素质的教育责任。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动起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强健”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三则材料均出选自《论语》,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材料二)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材料三)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以上三则材料谈论了一个共同话题,但又各有侧重。这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又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①___________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②____________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③___________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家、书画家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C.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D.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刘裕北伐时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势。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正面描写了热烈而隆重的送别场景。

(3)韩愈《师说》中用一句“__________”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_________”的糊涂做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②。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

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觳觫:指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 “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三四句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诗人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中的牛砺角和牛斗,一切托之于“戏咏”构思曲致,蕴含深意。

2.诗歌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