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

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亭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色:改变好色之心。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

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有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

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

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 (2)[示例]爱好仁德还应该爱好学习,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 项,“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理解错误。子夏的意思是:对妻子,看重品德而不是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能够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信用。这一类人,虽说没有学习过圣人之言,我却一定说他们已经学习过了。没学过圣人之言并非没有学问,选文也没有提及从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弄清楚该句子的本义,其次结合选文分析其观点、情感有什么矛盾或者一致之处。 本题,孔子的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似乎和文本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相矛盾,其实两者侧重点不一样,子夏强调“重贤、忠孝和诚信”孔子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意思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阅读《三国演义》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片断,回答问题。

“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千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

周瑜的“如此如此”就是对“反间计”的部署,请简述一下“如此如此”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一个如此美丽鲜艳、纯洁可爱,同时又如此柔弱的美丽少女,似这般虔诫地救援集诸多不幸、畸形与凶恶于一身的怪物,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任何地方都是动人的。

这是《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的一句话。作品中,美丽少女是如何在广场上救援“怪物”的?请简述这一个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抄检大观园时,当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抄检到探春处,她挺身护丫头,不许搜她们的东西,痛斥抄检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顶撞了凤姐,并打了“乘势作脸”的王善保家一记耳光。《红楼梦》

B.因双桥镇失陷,吴荪甫为缓解公司危机,只好筹集资金投资公债。在交易所里,赵伯韬操纵管理机构为难吴荪甫,吴荪甫寄希望于杜竹斋,关键时刻,杜竹斋见利忘义,临时变卦,致使吴荪甫彻底破产。《子夜》

C.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便紧握长枪,冲了上去,举枪乱刺,杀伤不少羊,还把牧羊人打倒。桑丘对主人这一壮举倍加赞赏。《堂吉诃德》

D.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玛丝洛娃一下子就认出他。聂赫留朵夫跟她说起了以前对她犯下的罪,请求她饶恕,玛丝洛娃不动声色。聂赫留朵夫从她的神色中觉得她是个没有灵魂的女人,就不再坚持请求她饶恕了。《复活》

E.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惊”字,古人有“一字出而言之不尽之感”,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不尽之感”都包括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亭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①,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圣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②夏,四营兵③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日:“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 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日:“此种种④者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瞋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日:“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妄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滓。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家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裏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活动在江西、福建一带明军的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阳皆其网巾     去:离开

B.之纲诘其名       穷:穷究

C.且夫改制服       易:改变

D.因指其发而之     诟: 诟骂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网巾”先生被逮捕后,让仆人在自己额上画网巾,表示不忘明朝祖制,说明“画网巾”先生心系故国。

B.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画网巾”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C.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和明降将王之纲的言行,意在衬托“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2)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

(2)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