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 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添了—份温馨。

C. 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 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 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1.DE 2.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E项“暗含着对仕途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错。 2.试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最后点名此手法有什么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所以本联主要借景抒情的手法。从诗句看,“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父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俱少聪敏,颇异常童。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丞,有文彩,善隶书,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元初,丁父忧,杜门不出八年,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张九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舍人,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曩者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寻移河东太守,充本道采访使。十二年入考,右相杨国忠恶其才望,恐其践台衡,乃引河东人吴象之谓日:“子能使人告陟乎?吾以子为御史。”象之乃告陟与御史中丞吉温结托,欲谋陷朝廷,又诱陟侄韦元志证之。陟坐贬昭州平乐尉。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所居。陟坚卧不动。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B.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C.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D.陟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汉字书法的常见字体之一,一般认为由楷书发展而来,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B.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后泛指各种古典书籍。

C.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幸的地方。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攻占,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称帝,灵武在当时就成为行在所。

D.谏臣,一般都是忠君报国、刚正不阿之士,他们会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进谏规劝。文中韦陟认为杜甫上表论房琯事并无过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陟聪颖好学,才华显于当世。他年幼时十分聪敏,十岁就开始做官。曾多年闭门不出,用心攻读,享有盛名。张九龄引荐他担任中书舍人。

B.韦陟关心后辈,善于选拔人才。他担任礼部侍郎时,喜好和后辈交往,对后辈文人十分熟悉。选拔人才结合考生特长进行考核,得到众人赞誉。

C.韦陟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安史之乱期间,他担任御史大夫时为杜甫直言辩护,但也因此被唐肃宗疏远,不得不离开朝廷出任绛州刺史。

D.韦陟命途多舛,深感壮志难酬。他才华出众,极有声望,但仕途坎坷,先后遭到李林甫、杨国忠的排挤或陷害,感慨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斌为贼所得。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所居。

(2)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  自述

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相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注)①纷纷:平庸,普通。②黄鹄:一名鸿鹤,又名天鹅。③陈登:字元龙,三国魏人,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他讥笑国士许汜不关心国事,只顾求田问舍。因鄙视许汜为人而让前来拜访的他睡小床,自己卧大床。

1.本词下阕运用了陈登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此词运用陈登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高启在当时声名卓著,与陈登处境相似。

B.词人认为陈登虽有大志,但无客主之意,不懂礼数,这种做法容易让人嘲笑。

C.词人借陈登之典表明不屑与那些只会求田问舍,不能匡时济世的许汜之辈为伍。

D.词人借用陈登的典故,表明自己的退世之思怕遭到陈登的笑话。此处反用其意。

E.陈登的典故揭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退隐,会被陈登取笑;求官,又舍不得故园鸡黍。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挚虞,字仲洽,京兆长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虞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虞尝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祐者义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_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引之以正,反之以义,推神明之应于视听之表,崇否泰之运于智力之外,以明天任命之不可违,故作《思游赋》。举贤良,与复侯湛等十七人策为下第,拜中郎。因招诸贤良方正直言,虞对曰:“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故忧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时太庙初建,诺普增位一等。后以主者承诏失旨,改除之。虞上表曰:“臣闻昔之圣明,不爱千乘之国而惜,桐叶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达于万国之诚也。前《乙巳赦书》,远称先帝遗惠余泽,普增位一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驿书班下,被于远近,莫不鸟腾鱼跃,喜蒙德泽。今一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审,收既往之诏,夺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窃以为不可。”诏从之。元皇后崩,杜预奏:“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虞答预书曰:“丧服者,以服表丧。今帝者一日万机,太子监抚之重,以宜夺礼,葬讫除服,变制通理,垂典将来,何必附之于古,使老儒致争哉!”从之。

后历秘书监、卫尉卿,从惠帝幸长安。及东军来迎,百官奔散,遂流离鄠杜之间,转入南山中,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后得还洛,历光禄勋、太常卿。时怀帝亲郊。自元康以来,不亲郊祀,礼仪弛废。虞考正旧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乱,盗窃纵横,人饥相食。虞素清贫,遂以馁卒。

(选自《晋书•挚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

B.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

C.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文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

D.谅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无服/丧之女/而唯文称不言/汉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为节/皇太子与国/为体理宜释/服卒哭便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郎,为帝王近侍官,担任宫中护卫、侍从。汉代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简称中郎。

B.贤良方正,与孝廉、茂才同为汉代察举的主要科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C.崩,指天子、太后、皇后之死,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薨”专指诸侯之死。

D.丧服,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挚虞才学广博,敢于直言。初任郡里主簿,再举贤良而任中郞,主张治理国家要正本溯源,遵循法规,则天下和睦灾祸消除。

B.挚虞请行赦书,维护皇威。太庙建好后,皇帝颁发《乙巳赦书》,增加朝臣俸禄,但因为诏书不符合皇上旨意被废除,挚虞上书认为这有损皇帝威信,应该执行诏书。

C.挚虞处事练达,不拘俗礼。元皇后死后,杜预提出自皇帝、皇太子以下都要服丧,挚虞表示反对,认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礼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D.挚虞考正旧典,恢复礼仪。他对朝廷一些典章制度、礼仪规范非常熟悉,当晋怀帝亲自郊祀时,挚虞帮助皇帝恢复了败坏的礼仪,完成了仪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履信思顺,所以延福;违此而行,所以速祸。

(2)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 “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 月挂山头,三星隐没,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心境闲适。

D. 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

E. 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笼纱未出马先嘶”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E.全词着眼点不在写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感慨,以乐景写哀情,便是此词特色所在。

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