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3.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

 

1.D 2.A 3.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仁’‘义’思想……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分析错误。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 B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分析错误。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项,“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故选A。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中,加强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公民归属感、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清除殖民思想。如“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等内容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人在努力地了解外部世界文化,与此同时,外部世界也往往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符号来了解中国文化,比如龙凤、黄河、周易、功夫、熊猫、红灯笼、中华美食等。

在上述文化符号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中国文化符号”正熠熠生辉,绽放自信呢?请你在材料之外另选择两三个符号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中新社北京8月13日电  190余件从清代沉船“泰兴号”出水的瓷器在经历打捞、售卖、回购后从海外回流,13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2018年,泮庐集团从海外购回10万余件该沉船出水瓷器。近日,经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推介,将其中40余类、共190余件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瓷器多为19世纪初期福建省闽南地区所产,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

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确纪年及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出自目前发现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闽南瓷窑业技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____。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____。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____,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将会成为未来科技的引擎。由于量子有一种“叠加”的特性,量子计算也就具备了并行的能力,即可以实现同步计算。(     )。那么一些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大规模计算难题将____________。以大数因数分解为例,经典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需要15万年,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分解这个大数,则仅需1秒钟。

量子计算机可能将颠覆你的未来生活。它可大大简化地面和空中交通控制的工作量,在___________的城市公路网中,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和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它还可以对空中交通模式进行复杂分析,进行更高效的飞行调度。量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设计新型武器,制定新的作战战略,让军用机器人更快地做出决定,更准确地采取行动,比敌方机器人____________。此外,随着信息科技日益走向智能化,更安全的量子通信也__________,成为未来保障信息安全的“护卫舰”。由此可见,量子计算机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令人神往。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利用叠加原理,其计算能力也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

B.计算能力之所以随可操纵的粒子数呈指数增长,是因为利用了叠加原理

C.当可操纵的量子数量增多,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会呈指数级上升

D.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若想呈指数级上升,就必须操纵更多的量子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蹴而就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水到渠成

B.迎刃而解   纵横交错   棋高一着   应运而生

C.一蹴而就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水到渠成

D.迎刃而解   纵横捭阖   技高一筹   应运而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量子计算机能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

B.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避开道路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C.量子计算机能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以避免拥堵,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D.量子计算机能回避道路拥堵,同时计算所有路线的长度,迅速筛选出最佳出行路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