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的一项是 (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做骨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古代诗歌阅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客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浩渺之感。
B.颔联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
D.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2.两首诗中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对下列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贳:赊欠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亲密
C.项王度准,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D.能千里而袭我,亦以罢极 罢:疲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少饮博无赖,以演卜游粤、湘间。有朱九畴者,倡上帝会,秀全师事之。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秀全尝患病,诡云病死七日而苏,能知未来事。辄卧一室,禁人窥伺,不进饮食,历数日而后出。出则谓与上帝议事。众皆骇服。复造宝诰、真言诸伪书,密为传布。潜蓄发,藏山菁间。族人分赴武宣、象州各邑,诱众入会。
初,粤西岁饥多盗。粤盗张家福等各率党数千,四出俘劫。秀全乘之,与杨秀清创立保良攻匪会,练兵筹饷,归附者益众。桂平知县诱而执之,搜获入教名册十七本;巡抚郑祖琛不能决,遂释之。秀全既出狱,秀清率众迎归,招集亡命,有众万人。以岁值丁未,应“红羊”之谶,遂乘势倡乱于金田。褫郑祖琛职,起前云贵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往督师。则徐薨于途,以两广总督李星沅代之,赴广西剿寇。
咸丰元年,秀全僭号伪天王,纵火焚其墟,尽驱众分扰桂平、平南等县,入象州。闰八月,寇分二路东走藤,北犯永安,陷之,遂僭号太平天国。秀全自为天王,妻赖氏为后,建元天德。
三年,两广总督陆建瀛率兵二万余、船千五百艘上溯,遇寇不战而走,前军尽覆,建瀛狼狈还金陵。寇薄九江而下,收官军委弃炮仗,破安庆,巡抚蒋文庆死之。寇夺银米无算,水陆并进,抵金陵,昼夜环攻,掘地道坏城,守兵溃乱。建瀛易服走,为寇所戕。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城中男女死者四万余,阉童子三千余人,洩守城之忿。
秀全既破金陵,遂建伪都,拥精兵六十余万。群上颂称明代后嗣,首谒明太祖陵,举行祀典。
既都金陵,秀全深居不出,军事皆决于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后秀清以为功莫与京,阴谋自立,胁秀全过其宅,令其下呼万岁。秀全不能堪,阴授韦昌辉计,于席间拔佩刀刺秀清,洞胸而死。
同治三年四月,洪秀全以金陵危急,服毒死。其子年十六,袭伪位。
九月,各路官军截剿余寇殆尽,于是洪氏遂灭。
(洗自《清史稿·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B.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C.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D.九畴死/众以秀全为教主官/捕之急/乃往香港入耶稣教藉/抗官/旋传教至广西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造宝话、真言诸伪书 造:编造 B.寇薄九江而下 薄:紧迫
C.为寇所戕 戕:残杀 D.阴谋自立 阴:暗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文中指死。古代对不同人的死称法有别,诸侯或大官为“薨”,帝王或太后为“崩”。
B.伪:文中指非正统的,非法的。本文以清朝立场看待洪秀全起义,故多用“伪”称之。
C.丁未:天干地支相配组成六十甲子。本用以纪日,后用以纪年纪月。文中用以纪月。
D.僭号:超越自己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为“僭”。文中指冒用帝王称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军事皆决于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择端的春天之旅
①时至今曰,我们对张择端的认识,只有《清明上河图》跋文中的寥寥16个字:“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此外再无更多信息。我们只能想象,汴京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他,怂恿着他,终于有一天,春花的喧哗让他感到莫名的惶惑,他拿起笔,开始了他漫长、曲折、深情的表达。
②张择端在12世纪的阳光中画下《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笔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为汴京这座光辉的城市留下了最后的遗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画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丰饶的记忆,除了笔尖在白绢上游走的陶醉,他在落笔之前,头脑里没有丝毫复杂的意念。
③他画“清明”,“清明”的意思,一般认为是清明时节,也有人解读为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这两种解释的内在关联是:清明的时节,是一个与过去发生联系的日子、一个回忆的日子,在这一天,所有人的目光都是反向的,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张择端也不例外,在清明这一天,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日常的景象,也是这座城市的深远背景;而张择端这个时代的政治清明,又将成为后人们追怀的对象。
④“上河”的意思,就是到汴河上去,跨出深深的庭院,穿过重重的街巷,人们相携相依来到河边,才能目睹完整的春色。那一天刚好有柔和的天光,映照他眼前的每个事物,光影婆娑,一切仿佛都在风中颤动,包括银杏树稀疏的枝干、彩色招展的店铺旗幌、酒铺荡漾出的新酒的芳香、绸衣飘动的纹路,以及弥漫在他的身边的喧嚣的市声……,所有这些事物都纠缠、搅拌在一起,变成记忆,一层一层地涂抹在张择端的心上,把他的心密密实实地封起来。他铺开画纸,轻轻落笔,但在他笔下展开的,却是一幅浩荡的画卷,他要把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画下来,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⑤没有内心的强大,支撑不起这一幅浩大的画面,零落之雨、缠绵之云,就会把他们的内心塞满了,唯有张择端不同,他要以自己的笔书写那个朝代的挺拔与浩荡,即使山河破碎,他也知道这个朝代的价值在哪里。
⑥这不是鲁莽,更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成熟、稳定,是胸有成竹之后的从容不迫。他精心描绘的城市巨型景观,并非只是为了炫耀城市的壮观和綺丽,而是安顿自己心目中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浩荡的人海。汴京的平民和商人,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
⑦画的主角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他们的身份,比以前各朝各代都复杂得多,有担轿的、骑马的、看相的、卖药的、驶船的、拉纤的、饮酒的、吃饭的、打铁的、当差的、取经的、抱孩子的……他们互不相识,但每个人都担负着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心境、自己的命运。他们拥挤在共同的空间和时间中,不绝如缕,济济一堂。( )。
⑧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而这些,正是故事需要的。英雄的故事千篇一律,而平民的故事却变幻无定。张择端把他们全部纳入到城市的空间中,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一个变化的空间。他画的不是城市,是命运的神秘与不可知。在多变的城市空间里,每个人都在辨识、寻找、选择着自己的路。选择也是痛苦,但没有选择更加痛苦。张择端看到了来自每个平庸躯壳的微弱勇气,这些微弱勇气汇合在一起,就成了那个朝代里最为生动的部分。
⑨没有汴河,就没有汴京的耀眼繁华。在《清明上河图》中,河流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这只是张择端把汴河作为构图核心的原因之一,对于他来说,这条河更重大的意义,来自它不言而喻的象征性——变幻无形的河水,正是时间和命运的赋形。河流以其象征意义,无可辩驳地占据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时间和命运,也被张择端强化为这幅图画的最大主题。
⑩河道里的水之流,与街道里的人之流,就这样彼此呼应起来,使水上人与岸边人的命运紧密衔接、咬合和互动。没有人数得清,街市上的人群,有多少是赖水而生;没有人知道,饭铺里的食客、酒馆里的酒客、客栈里的过客,他们的下一站,将在哪里停泊。对他们来说,漂泊与停顿是他们生命中永远的主题,当一些身影从街市上消失,另一些同样的身影就会弥补进来。我们从画中看到的并非一个定格的场景,铁打的城市流水的过客,它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瞬,是一个朝代。
⑬汴京以130万人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成为东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壮丽顶点。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辜负水的恩德,创造了那个时代最辉煌的文明。但另一方面,水也是凶险的化身。就像那艘在急流中很有可能撞到桥侧的大船,向人们提示着水的凶险。汴河的泛滥曾给这座城市带来过痛苦的记忆,它在空间上的漫漶正如同在时间上的流逝一样冷酷无情。
⑫甚至连《清明上河图》自身,都不能逃脱命运的神秘性——近一千年过去了,这幅画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仔细端详了千次万次,但每一次都会发现与前次看到的不同。以至于今天,每个观赏者对这幅画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研究者更为画上的内容争吵不休。
⑬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
⑭张择端的结局,至今没有人知道,但无论他死在哪里,他在弥留之际定然会看见他的梦中城市。那时城市里河水初涨,人头攒动,舟行如矢。
1.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不绝如缕 B.千篇一律 C.不言而喻 D.无可辩驳
2.下面填入文中第⑦段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我们可以认为,这座城不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B.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而且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C.于是,这座城就不仅仅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而且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
D.这座城不仅是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 也是一座物质意义上的城市,没人会否认。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择端个人信息虽仅存寥寥数语,但他留下的《清明上河图》却在千载流传中引发了后人无穷的解读。
B.张择端细腻地描画了清明时节汴京城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表现出成熟、稳定、浩荡的城市神韵风骨。
C.第①段运用对比,既突出汴河给予汴京的恩德,也强调汴河泛滥的凶险,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主题。
D.文章末尾,作者想象张择端生命将尽之时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悠远,引人深思;又与文章的开头呼应。
4.作者为什么说“他意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
5.结合文本,解释“《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画了一条河,它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的河流”这句话的含意。
6.《张择端的春天之旅》中写到“在这座命运交叉的城堡里,潜伏着命运的种种意外和可能”,体现了作者对命运、生命的思考。下列《论语》中的句子,体现了儒家对命运、生命的思考,请结合《张择端的春天之旅》谈谈你对《论语》中句子的理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