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张择端借一纸画卷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印迹。你会留下怎样的“生命印迹”?请合理思...

作文

张择端借一纸画卷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印迹。你会留下怎样的“生命印迹”?请合理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观点,不少于800字。

 

【例文】 古籍里的生命印迹 眼前的纸页有些模糊,字迹也辨认不清了。我连忙把夹着碎片的镊子放到一边。若是粘错了位置撕开重做,又不知要对本就脆弱如婴儿的纸张造成怎样的伤害。我把湿毛巾覆盖在眼睛上。在温热的触感下,眼前却满是强光照射后的光斑。这次坚持的时间比之前还要短,我怕的是真的要离开这个做了几十年的工作了。 修复古籍需要扎实的古文基础。当我刚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进了博物馆修复古籍的时候,家里人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是手工艺人做的活,是对我数年苦读的浪费。可是我知道不是这样的。那些在岁月中模糊了面容的古籍,修复起来仅靠手艺是不够的。若是没有多年古诗古文的研读,我该如何得知“花间对影”后是“江月的皎白”还是“如纱的薄云”?若是没有仔细啃透厚厚一本《说文解字》,我又如何猜得这字遗失的一半应是什么?但我没说,因为我知道说了他们也不会理解,所以我把所有的委屈都在一个又一个挑灯的夜里粘进了书页中,融进了浓墨里。 修复古籍需要耐得住寂寞。后来修复文物的工作忽然成了大热的话题。人们开始关注到我们这个用时间去填补历史的岗位,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文物修复。可古籍修复的工作室仍旧门可罗雀。这个需要苦读多年才能上手的工作,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自然不比那里精美的瓷器,如翼的薄纱,华美的衣物,贵重的家具。但我仍坐在那里,守着满室的墨香。 修复古籍是创造生命的艺术。对于古籍,人们多是感慨战争期间被抢走了多少,又被焚毁了多少,然后盯着国外博物馆里的古书念念不忘。可我们留下的那些呢?它们一个个在仓库中等枯了容颜,等散了书页,等到墨香不再,等到残破不堪,然后来到我的手中,再等着我为它们添妆画眉,缝补衣衫。这不一样,我想,如果创造它们的过程是技艺的话,那么修复它们的过程应当是艺术,创造生命的艺术。如今,在这个不大的工作室中,仍然只有我一个人,守着数箱古籍。它们曾在长长的旅途中融进过许多人的生命,字字推敲,呕心沥血的作者,挥汗如雨,巧夺天工的工匠,顶着炮火捍卫历史的藏书家--如今,也将融入我的生命。 这里面记载的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蕴,流淌在血液里的墨香。它们现在不为人知,但终究会广为所知,而我,需要将它妥善保存,直到那一刻来临。但是现在,我要远离我所珍爱了一辈子的古籍了。我起身,把钥匙放在桌子上,关上了灯。若是有人愿意拿起,他打开书箱的那一刻,也打开了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 【审题】 本则作文的审题很简单,就是抓住“你未来会借怎样的艺术形式留下你的‘生命印迹’”这句话,一是“艺术形式”,如:书法、古籍修复、景观设计等;一是“生命印记”,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生命印迹”。 【立意】 艺术形式与生命印迹;艺术的生命。 【结构】 紧扣两个主要关键词:“艺术形式”是修复古籍;在前半部分“生命印迹”的铺垫中,后半部分水到渠成地点明,最后一句话,尤其是尾段最后一句“也打开了我”,即打开我的“生命印迹”,此时,我的“生命印迹”已与古籍修复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立意高,思考感悟深刻。 【素材】 1. 月明星稀,零星几只乌鸦落于窗外树梢,灯火灰暗,却隐约几缕墨香浮于屋中,眼前只剩空白,耳畔似有人不住嚎啕。颤抖着,我从洁白的床褥下,伸出满布青筋的右手,唤来我的儿子,用微弱的气息念道:“笔、墨……” 2. 乍暖还寒之时,早春的风吹落了大片大片枯黄的树叶。这些南国的树木,熬过了去年的寒冷,顽强地为人们挡着冬的脚步,却终抵不过勃发的嫩叶,只消这温暖潮湿的东风一吹,便纷纷调零,重归大地,化为尘土。人生不正是这样吗?如一片绿叶随风摇曳,从萌发、生长到最后的调零,生生不息。这不正是生命的痕迹吗? 3.每一秒,都会有一个人逝去,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下一秒,再下一秒,也都如此。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生命,都在为生存而挣扎,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做鸿毛;每一秒,那生命的踪影已被漫天冰雪覆盖,多少人竹篮打水一场空。生命无论轻重,都有最终的归宿,就像落叶总要归根。这就是生命的痕迹。历史记载得最多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人流芳百世,一种人遗臭万年。被历史遗忘的是无数的平民百姓。当你一生只能做一个平凡的人时,你也许会在冰冷的雨中不甘地向上天怒吼!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只能默默无闻?你也许会消极堕落,自暴自弃,一事无成。可是,时间不会因怒吼而停,不会因不甘而停,更不会因堕落而停,时间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滞,生命在延续,历史的车轮,永远在滚动向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请以孙少安的口吻第一人称叙述“我和他(她)之间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我”和“他(她)”必须是原著中的人物,符合原著内容,内容充实。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文明的发展   有阶段性,但没有间断和转移。我们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许就是某个王朝宫殿的遗址;我们   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挥不去、抹不掉的深沉历史感。    今天贫穷落后的地方,历史上也许一度鼎盛。一块石碑、一棵古树、一座山峰、一条河流,   是历史的见证,   有故事在民间流传,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文明,    不断赋予其新鲜气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尽管    不管    如果    常常    /      而且

B.虽      无论     /      往往    仍     并

C.固然     /      可能    大多    还是   也

D.不仅     /      就是    常常    总是   而

 

查看答案

李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的一项是 (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做骨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客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浩渺之感。

B.颔联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

D.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2.两首诗中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