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
槐具有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政治道德含义,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许多重要场所、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场所往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据说汉宫中即多种槐树,唐朝宫廷更是普遍。唐诗中有很多描述槐树种植地点的诗句。例如,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有“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之句;白居易《寄张十八》有“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之句;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有“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之句。从上述诗人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不仅是宫观旁的驰道才种槐树,似乎所有的官道两旁都是可能种植槐树的,而且李贺诗中的“官槐”一词,把“官”字与“槐”字直接并列,更能体现槐树与政治的关系。
由于“槐”与“怀”同音,槐树逐渐还具有了怀来人才的寓意。郑玄曰:“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人才是国君治国理政的助手,必须德才兼备,槐树作为招揽人才的象征,也体现着鲜明的政治道德蕴含。槐树能够“怀来人”同理也就能“怀来神”。《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距之。”槐树竟然还具备了评判神之有益无益的神奇功能,这可能是其招揽人才寓意的延伸。
正因为如此,槐树后来与科举文化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李而强据之者,余为学士时目观此事。”当时的“学士”为了图吉利,争相入住“槐厅”,也是因为槐树具有官运亨通的吉祥寓意。从举子的角度看是官运亨通,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得到了满意的人才。唐宋文学中对槐树的这一寓意也有不少描绘,如武元衡《酬谈校书》有“篷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记盛名”之句,杨万里《槐》有“阴作宫街绿,花开举子忙”之句,使用的正是槐树的这层寓意。
(摘编自黄金灿《槐树历史文化意蕴趣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槐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所以它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等。
B.随着历史发展,槐树逐渐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槐鼎”喻“三公之位”。
C.槐有崇高、庄重等政治道德含义,与政治相关的场所都会有槐树的身影。
D.中国古代君主在学士院第三厅种植巨槐,是为了招到满意的人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诗,意在论证槐树在宫廷里种植普遍。
B.本文引用《梦溪笔谈》中的故事,论证了槐树与科举文化的密切关系。
C.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了槐树与政治、科举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D.本文引经据典,用大量丰富的论据,证明了槐树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槐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休憩、游戏等很可能常在槐树下进行。
B.周代,槐有代表政治地位的象征意义,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说法。
C.槐有鉴别神的有益无益的功能,可能是其怀来人才寓意的延伸。
D.在中国古代,槐树与科举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有“花开举子忙”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来说,早期诗歌对山水的描绘在视角上笼统而散乱。与之相反,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是由一个非常具体的汲汲行进中的旅行者所观察到的山水;谢灵运描写的是一个人非常实际的身体的旅行,而这种身体旅行被具体实现在仔细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细节之中。而且,他的诗作往往在题目中就明确清晰地交代了观景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可以想象当代读者在阅读谢灵运的诗作时必然有“如临其境、如在目前 ”的感受。
谢灵运创作了一种高度个人化与私人化、感情强烈而复杂的山水诗,并用诗作表现了在山水中行进的生命个体,在传统上被视为一个把装点着少许山水意象的玄言诗转化为完全成熟的山水诗的功臣。五世纪的读者对谢灵运山水诗的迷恋激励了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的广泛流行产生了促进作用。对个人身体旅行所经历的过程的强调,也为当时佛教倡导的开悟之前必先经过长期艰苦的修行过程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世俗化的版本。谢灵运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自然探索者,以不惜蹈艰履险来欣赏山水之美而著称。当然了,他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完成这些旅行,因为他有大批僮役供其派遣。但是,尽管他随从众多,谢灵运的诗中却充满着随处可感的寂寞。这当然反映了早期中古社会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虽然被仆从所围绕,这些仆从却无法与他分享山水之美,因而这位大贵族诗人难免哀叹他的孤独。
(选自《剑桥文学史》,有删改)
1.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作让人有“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的依据。
2.从文中看,谢灵运的诗中充满“随处可感的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材料,概括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带来的影响。
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赏月联诗,黛玉发现池中有黑影,湘云拾了一块小石片打过去后,飞起一只大白鹤。湘云便出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联出下句“冷月葬花魂”。该下句对刻画黛玉的形象有何作用?
(2)《药》中,在得了痨病的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作者多次写华小栓的咳嗽。请简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首次北伐前采纳了魏延的计谋,让他领兵从子午谷往北直取长安,自已则进军斜谷,想要平定咸阳以西之地。
B.《家》中,琴是新女性的典型,她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还想与觉民等人一起去外语学校上学,甚至想同许倩如一样把自己的头发剪掉。
C.《边城》中,作者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
D.《欧也呢·葛朗台》中,佣人拿侬外表丑陋,体力过人。她感激葛朗台太太的收留之恩,起早贪黑,忠心歌耿为葛朗台一家辛苦劳作。
E.《老人与海》中,老人在与鲨鱼搏斗后,虽然手部受伤,饥饿疲惫,还是坚持把小船划进了哈瓦那港湾,展现了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处世,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其所养可知也。所养既厚则所言者必劲正清峭而无轻懦衰惫之气前哲之士以文词鸣者此也。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之知言,自其所养之充也。韩子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韩子所学,一独以孟子之传得其宗者,盖谓是也。
(节选自曾噩《<芦川归来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孟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3.在作者看来,“所养”深厚有什么作用?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共赢是世界潮流,是时代话语,是积极心态,是获胜法宝。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取长补短、强强联合……都可以实现共赢。共赢当下精彩,共赢明天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