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几个短句合并成为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减词语)
(1)中国女子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
(2)这一事实更足以成为明证了。
(3)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 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来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也难以 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 ,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 ,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 )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众口一词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千差万别
B.有口皆碑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千差万别
C.有口皆碑 独占花魁 超凡脱俗 大相径庭
D.众口一词 独占鳌头 超逸绝尘 大相径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远大的志向便往往寄寓在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B.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让他们往往寄寓了远大的志向
C.他们往往将远大的志向寄寓于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
D.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B.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谈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C.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梅给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泛传播。
D.由于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治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完成下列各题
(1)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典故表达出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每到秋天就会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羹而辞官归隐的句子是“________,尽西风,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极尽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秋梦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C.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治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②,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顺帝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练:是练祭的简称,出自《礼记·曾子问》,为古代亲丧周年的祭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B.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售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C.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D.尚先劾奸/赃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古时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看起来就像头顶两只角,代指儿童少年时代。如《诗经·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辟,由朝廷或下属官府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例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C.夺服,是指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相近。
D.顺帝是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常用的庙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敢于直言,为政很有主见。诸从事都在议论官长的得失,只有他不参与,并直言规劝王导不应收集传言、把严苛作为处理政务的原则,获得王导赞赏。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事母极孝,为尽孝而抗命。为母守丧期间,朝廷欲起用他为尚书令,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但在皇帝的再三下诏后,服从了皇帝的命令,上任工作。
D.顾和多次进谏,拒绝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并力陈不予纠正的后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
(2)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奶奶和1953年的诺贝尔奖
董玉洁
1930年,20出头的奶奶养了一群鸡鸭。那年,一窝鸡蛋孵到只剩两天出壳,母鸡却意外死亡。奶奶只好把鸡蛋移至灶头人工孵化,同时赶紧物色新的母鸡续任。在奶奶将新母鸡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鸡仔先期出壳了。这4只第一眼看错了妈妈的小鸡仔在此后的日子里总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脚后打转,而对“继母”感情淡薄。后来,这4只小鸡仔因为缺少母鸡的庇护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辈们就明白一个理儿:小鸡小鸭总是把它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在眼前晃动的物体当作妈妈,而且以后很难改变。所以小鸡仔一出世就要和它妈妈呆在一起。
在奶奶孵鸡的同时,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一位名叫洛伦兹的小伙子正在观察一群小动物。1935年春天,洛伦兹偶然发现一只刚出世的小鹅总是追随自己,几经分析,他推测这是因为这只小鹅出世后第一眼看见的是人,所以把人当作了它的母亲。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继而,洛伦兹总结出“铭记(impriting)现象”,又称“认母现象”,并提出动物行为模式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生命的开始阶段,都会无需强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种行为模式,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极难改变。洛伦兹借此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并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奶奶在洛伦兹之前就知道鸡、鹅有这种被称为“认母行为”的现象,但奶奶不能将此推广至所有的动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论,建立一门学科,所以她与诺贝尔奖无缘,她一生也从未听说过诺贝尔和他的那个奖。奶奶与1953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如此地近,又是如此地远。
洛伦兹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医学高等学府,一生著述200余万字。奶奶出生于农民家庭,没上过一天学,一字不识。在我父亲中学毕业以前,奶奶爷爷前后三代人中没有一人算得上知识分子。
洛伦兹后来曾在维也纳大学及科尼斯堡阿尔贝图斯大学出任教授,成为当时的动物行为学权威,周游欧洲诸国,一路鲜花铺道。奶奶的生活半径不出15公里,去的最远的是家乡小县城,共有3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场。
洛伦兹一生拥有诸多头衔:医生、大学教授、科学杂志的创办者和主编、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奶奶终其一生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的时候,人们呼她张小姑,出嫁后喊张婶,再后称张大妈,最终成了张婆婆。
1942年,洛伦兹被德国军队强征为战地医生。1944年德军溃败,苏军把他视作德军俘虏投入集中营,饱经拷问折磨。1948年,获释回奥地利。不久,重操旧业,一边行医,一边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思路仍是那只认他为母的小鹅。奶奶身经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日本入侵、解放战争、剿匪、历次政治运动,但都没对她构成太大的影响,包括“文革”及三年饥荒。奶奶出旱田下水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稀的干的一般都能捞个饱。
洛伦兹膝下三子,长子死于战难,二子死于疾病,幺子过着常人的生活。尽管殊荣在身,但洛伦兹晚境不佳,孑然一身,落落寡欢,终年75岁。奶奶生有六子一女。子女中最得意的是我父亲,一名高级教师,学生远及欧美,包括洛伦兹的故乡。家庭事件中常被人谈起的是我二伯60多岁时用进城回乡的两元车费摸奖,竟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奶奶在世时子孙后代已达30余户,整整一大湾人家都尊奶奶为活祖宗。奶奶是突然老故的,享年84岁。
我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洛伦兹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笑,一张是奶奶找到了走失的小鸡。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写了一件有关奶奶养鸡的平常小事,写出了小鸡仔对奶奶的依恋,同时也为下文对“认母现象”的描述打下基础,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B.在标题中,作者把奶奶和诺贝尔奖这貌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物放在一起,看似突兀,却用意明显,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
C.本文写洛伦兹借“偶然”发现的一个现象推导出“认母现象”,从而成为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人,揭示了做事要深入思考,方能有所建树的道理。
D.奶奶与洛伦兹有着同样的发现,可囿于知识的局限,没能提出一套理论乃至一门学科,作者对此虽有些许遗憾,但并没有否定奶奶看似普通的一生。
2.本文在写作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章的结尾说“问他们谁笑得更幸福?有人说是洛伦兹,有人说是奶奶,至今尚无定论”,你认为他们谁笑得更幸福?请结合文章,淡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