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李纨 林黛玉 贾探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稻香老农”,是《红楼梦》中人物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潇湘妃子”,即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号。在原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一回中,大观园中姐妹起了诗社,众女儿各起别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蕉下客 ”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B.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得到的结果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春 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既表现早春季节春寒料峭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B.国事纷乱动荡,自己一事无成,诗人对国家及个人的状况忧思不已。

C.本诗“春景”“雨景”蕴含的情感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截然相反。

D.本诗描绘了从雨到晴的各种景象,寄托诗人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蕴。

2.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州先春亭记

欧阳修

景祐二年,清河张侯以殿中丞来守泗土。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越明年春,作城之外堤,因其旧而广之。度为万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八万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与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堤成,高三十五尺,土实石坚,捍暴备灾,可久而不坏。

②既,曰:“泗,四达之州也,宾客之至者有礼。”于是,因前蒋侯堂之亭新之,为劳饯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后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于此。”于是治常丰仓西门二夹室,一以视出纳,曰某亭;一以为舟者之寓舍,曰“通漕亭”。然后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筑州署于东城上,为先春亭,以临淮水,而望西山。

③是岁秋,予贬彝陵,过泗上,于是知张侯之善政也。昔周单子聘楚而过陈,见其道秽而川泽不陂梁②,梁客至不授馆,羁旅无所寓,遂知其必亡。盖城郭、道路、宾客寄寓,皆三代为政之法,而《周官》尤谨著之,以为御备。今张侯之作守也,先民之备灾,而及于宾客入来,然后私自休焉。故曰知为政也。

④先时,岁大水,州几溺。前司员外郎张夏守是州,筑堤以御之。今所谓因其旧者是也,是役也,堤为大。予记其大者详焉。

(注)①侯:旧时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②陂梁:防水的小堤、小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B.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C.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D.然人出于州兵/而石出于南山/作大役而己不知是/为政者之私我也/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祐二年,是用年号纪年。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B.宾客,即门客。古代贵族为了巩固其地位专门招收的人才,又称门下客、食客。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之治被儒家当作理想社会模式的典范。

D.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先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是清河人,他以殿中丞身份来泗州做太守。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把治理淮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B.张侯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堤防加固拓展。工程浩大,耗费众多,但质量优良,可以长期发挥效用。

C.先春亭是泗州官署,位于泗州东城,是州官办公休憩之所。邻水望山,风景秀丽,透露出张侯的胸襟不俗。

D.泗州曾遭遇洪水灾害,差点儿全城淹没。张夏主管该州时,筑堤防护,未雨绸缪,实在是三代以来的善政。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至,问民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于淮”。

⑵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谏太宗十思疏》)

⑶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