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⑵我们已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了。一代代人仅从书本文化上认识和感知生存,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淹没了。(刘亮程《乡村哲学的神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读书与生活实践 书中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书中刻画了一个个逼真的场景,书中甚至可以描述整个世界,书中好像什么都包含了。爱书者总是把读书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些人总是迷信书,甚至出现过类似“削足适履”的笑话。书上有可考证的就不说了,单说时下曾经流行的几则故事吧。先是有信《把吃出来的病还吃回去》吃到绿豆大涨价的,再是有仍把“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作为校训以至于“无限”到不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而扼杀天才想法的。最近比较流行学美食的书籍,据说有些人迷信所谓的美食书籍迷信到不相信自己的味觉系统,明明盐放到吃起来苦的程度了,还说:这是按照书上的比例放的。这些可不是笑话,往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其过于迷信书而忘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甚至忽略自身的创造力,还不如无书的好。 读书应该指导生活实践,书与实践脱轨则没有实际意义。一本叫做《学习方法指南》的书若是不能与我们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所谓“指南”书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市面上诸如什么什么“指南”书还真不少,而且也偏有人相信这些所谓的“指南”,或许这些“指南”真的对某些人某些事有帮助,但若所有人都用这些指南去指导自己所有的实践,则肯定会闹出不少笑话来。简言之,能指导实践的书才可以读一读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参考一下,但也不应该把它推崇备至。 只有在有了实践以后,我们才能把书读得更透,或者说只有实践才能让书更有阅读价值。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代爱情小说和封建社会的一个精彩写照。《红楼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它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使人们产生了共鸣。然而,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于《红楼梦》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有些人甚至十分厌恶。而很多成年人则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且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成年人相对中小学生来说,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怎能体会到爱情的酸甜苦辣咸?一个没有经历过家庭变故的人又怎能体会到“贾史王薛”兴盛衰落的咸辣苦甜酸?外国间谍名著《柏林谍影》是一本刻画二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暗地斗争故事的小说。人们现在能理解是因为现在离二战还不远,而且人们能理解各个国家里的明争暗斗,就像中国和美国的那种微妙关系。人们能够理解书里的各种背叛,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有被骗、背叛等的经历。至于那些学术文章,则只有对特定学术领域有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得透。所以书只有基于你的实践才更有阅读价值。 我们不能把读书推崇备至,更不能把它当做法宝。我们必须明确:实践才是读书的目的,实践才能让书读得更透,实践也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书读!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作文的写作,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所给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立意的角度。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学《诗》的观点。材料启迪我们善于利用书本文化去了解世界,感知生命,调节生活。第二则材料是刘亮程对于书本学习的反思。材料提醒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更应该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融入生活,去获得生存体验。两则材料代表了两种观点,它们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两则材料的审题着眼点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生活——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生活。脱离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泛泛讨论书本(诗)或自然的意义、体验,则为偏题。学生可以单独就某一材料写作,也可以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写作。根据以上对材料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结合所学认识自然、走近自然走向生活、书本知识不能学死、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中一定要扣住对材料的理解,结合对生活的感受的挖掘。这样才能符合材料的立意,同时也体现出结合生活的深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B.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得到的结果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春 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注)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既表现早春季节春寒料峭的特点,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B.国事纷乱动荡,自己一事无成,诗人对国家及个人的状况忧思不已。

C.本诗“春景”“雨景”蕴含的情感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截然相反。

D.本诗描绘了从雨到晴的各种景象,寄托诗人的复杂情绪,语言含蕴。

2.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