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刷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 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 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 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 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 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 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 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 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 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1. C 2. D 3. B 【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原文是“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故选C项。 2.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D项,结尾观点是“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互动学习的必要性”。故选D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原文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实。故选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⑵我们已越来越不懂得向生存本身,向自然万物学习了。一代代人仅从书本文化上认识和感知生存,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淹没了。(刘亮程《乡村哲学的神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结成了诗社,并各自取了别号,请写出下列别号对应的人物。

(1)稻香老农——  ___________________

(2)潇湘妃子——  ___________________

(3)蕉下客  ——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有几人前来探望,说出了下面的话,下列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

(2)“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

(3)“你可从此都改了吧!”

A.黛玉   袭人   宝钗

B.袭人   黛玉   宝钗

C.袭人   宝钗   黛玉

D.宝钗   袭人   黛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B.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得到的结果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