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         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         ,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         ,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D.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即使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B.即使他被贬,也没被困难吓倒,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即使他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他即使被贬,困难也没吓倒他,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吉光片羽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清风朗月

B.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C.吉光片羽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清风朗月

D.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1.C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其他诗人”作为主语,这句话并不完整,又在后面出现第二个主语“苏东坡”,致使结构混乱。 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整句话没有主语。 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苏东坡”作为主语,这句话并不完整,又在后面出现第二个主语“其他诗人”,致使结构混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B项,语序不当。“他”作为整句话的主语,应置于“即使”之前。 C项,搭配不当。“潇洒地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语应是苏东坡,本句承前省略是“困难”,主谓搭配不当。 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他”作为主语的第一句话并没有叙述完整,又加了一个主语“困难”,致使结构混乱。 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①吉光片羽:常用来喻指残存的艺术珍品。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 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这里说的苏东坡是难得人才,而非艺术珍品,故用“凤毛麟角”。 ②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合。此处语境是二者之间,并非自己,故选“格格不入”。 ③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即兴之作: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信笔涂鸦”贬义或自谦,不合语境,故选“即兴之作”。 ④清风朗月: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明朗洁净的景象。比喻人的胸怀坦白开朗。此处与前文“卷在政治旋涡之中”相照应,意在突出苏轼的坦白开朗,故选“光风霁月”。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部分。

(1)柳永《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情景,想象前路空旷迷茫,表现作者孤独和迷惘情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是“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的结尾直抒胸臆,把所有凄苦、孤独、悲哀的心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非,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②从事:从政。③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B.“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C.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氾,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D.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咏史,下片抒怀。

2.词序末两句言“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子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惟大王与群臣软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B.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C.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D.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文中即指相关主管官吏。

B.斋戒,一指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二指八关斋戒,是为佛教用语。

C.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以示崇高礼遇。

D.缪公,“缪”通“穆”,秦缪公即秦穆公。“缪”是谥号,谥号是用来赞扬死者生前功德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便略施小计,谎称“璧有瑕”,将璧收回。

B.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利用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于是秦王同意“十五都予赵”。

C.蔺相如提出须秦王“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要求,皆是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以便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D.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泰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2)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说得自己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⑥“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文章第③段中提及中国文化中的一系列代表性成果有何作用?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刷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 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 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 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 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 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 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 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 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 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