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推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盖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感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莱,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 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标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C.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D.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3.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1.D 2.因为作者不知道木鱼是谁敲的,不知附近是否有人每天在凌晨一时念经,更不知木鱼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但却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透过现实生活,作者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 D项,“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说法有误。前面读经是为了净化心灵,后面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是表明作者从老人那里感受到了人情美、生活美,同样净化了心灵。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概括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确定答案涉及的内容范围,结合语境认真分析,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通过审题可知,此题是要求结合内容找原因。结合题干关键点“最初”“木鱼声”“一种神秘的感觉”,将答案涉及内容锁定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结合原文语句“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可以归纳出答案。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思想內涵的基本能力。回答此题,首先审清题目要求,理解题干所给语句的含义;然后根据对题干所给语句的理解,从全文内容、作品主题、人物品德、题目等角度入手,认真进行分析揣摩;最后结合文本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 理解题干中林清玄的话,需要注意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描述主体是“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作者将其比喻成“海岸溪边的卵石”,特点是: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在文中指老头的美好心灵,“杂质都已流去”指去除了心灵上、精神上的不良因素。老人靠卖馄饨为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却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唤,于是他选择了用木鱼告诉人们,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呼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了卖馄饨老人心灵的高贵,这让读者明白:生活中真正的美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秋毫不敢有所近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左右既前,斩荆轲

C.所以遣将守关者                约为婚姻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出                      范增数项王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      顷之未发,太子

C.越国以鄙                    项伯杀人,臣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常以身蔽沛公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人过也 臣请入,与同命

B.乱易整,不武 而乃手共搏之

C.若不阙秦,将取之 子亦有不利

D.今人有大功击之 于是荆轲遂就车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令张良留(辞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感谢)   哙拜(感谢)

B.二十里耳(超过)    闻大王有意督之(责备)         而不自责,矣(错误)

C.轲自知不(成功)      于是荆轲遂车而去(驾驶)       征为东郡太守,不(就职)

D.樊将军以困来归丹(贫穷)   图匕首见(穷尽)          原竟委(追究到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