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决别”这一场景中,荆轲...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荆轲刺秦王》“易水决别”这一场景中,荆轲高歌“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决绝之情。

(2)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溪流曲曲折折,若隐若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在《荆轲刺秦王》‘易水决别’这一场景中,荆轲高歌”“表达自己的决绝之情”,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最能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的诗句”,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写溪流曲曲折折,若隐若现”,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萧、兮、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已者。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教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说己者            容:打扮

B.则虽死不              恨:仇恨

C.子不事范、中行氏乎    尝:曾经

D.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友泣曰                ②不足外人道也

B.①吾可下报智伯矣          ②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①执问涂厕刑人,则豫让    ②臣请入,与同命

D.变名姓为刑人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入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

②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

5.把课内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含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无礼于晋          大易小,甚善

B.壮也,犹不如人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夜缒而出,秦伯      信而疑,忠而被谤

D.所与,不知        有敢不尽力者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D.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有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临危受命,最后,义无反顾地去说秦师。

C.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后,子犯建议攻打郑国,顿时关系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的大道理,最后才平息战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浑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推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盖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感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莱,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 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标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C.本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D.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3.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