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和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华美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同时,也要加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营造,有利区域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保护,有利遗产同依附环境的整体统筹,有利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建立完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个重要蕴含,就是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华美篇章。
B.文化遗产活起来的要素文化生态的关键,是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自身规律。
C.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建设要倚重文化传统。
D.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且滋养心灵,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加强传统熏染、注重经典滋养、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营造文化生态。
B.文章以农事节气、生态伦理、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事实为依据,旨在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C.文章指出要注重经典滋养,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并提出了加强对接、引导等具体的措施。
D.对于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文章首先分条阐述,然后总体概括。角度分明,层次清晰,很有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传统熏染,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文化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素。
B.注重经典滋养,要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以农村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C.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D.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兼顾区域的差异性,又加强自然、人文、社会的共性,保护了区域内的文化遗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英)史密斯《国富论》
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要想受益于书本,就必须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博学的虚名。——(德)托马斯《效法基督》
④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某中学悬挂于高三大楼的励志对联
⑤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雄安新区宣传标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的文化血统之一,就是对知识和教育的极大尊重和推崇,即便是在今天个别地区拜金主义盛行,也还是认为家中有个考上 985 大学的比挣985万更加光宗耀祖—— 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 被认为是光宗耀祖 ,任谁也改变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内容、性质还是选拔的标准都不能 ,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将两者 ,因为二者都是国家最为重视的抡才大典。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正史记录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 而在古代笔记中,却呈现出别样的记载,那就是但凡能 者,大都不仅仅因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还必然有“品德加分项”。 “积德”和金榜得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我们而言,是 的事情,不过,( ):他们希望每一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者的生员,都能牢记自己的成功来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们能继续行善政做好事,给自己的后代积德。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贤们高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B.先贤们以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可以光宗耀祖终身必举的大事。
C.虽然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对有错,但是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D.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反正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而是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
B.我们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
C.我们不应简单地批判古人的这种观点,而是应该体会到他们的善良
D.我们应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不应简单地抨击古人的这种观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百喙一词 相提并论 首屈一指 不言自明
B.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蟾宫折桂 不言自明
C.混为一谈 一视同仁 首屈一指 显而易见
D.百喙一词 一视同仁 蟾宫折桂 显而易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 , _________”两句由雪景过渡到别情。
(2)《琵琶行》中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的琵琶女,只能“__________ ”,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 的时光,也只能“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