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更愿意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习动力难道只凭兴趣 《中国面壁者》的专题报道,记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故事——中国核九院一批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和繁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生,在坐拥全球风云的互联网世界长大,毕业于名校却选择如老一代科学家那样“深藏功与名”,耐得住山沟里的寂寞,继承下辉煌且沉重的执剑人衣钵,铸国之重器。 这似乎是另外一种存在。 今天的时代,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展示个性张扬的自我,他们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他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 毋庸讳言,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牵引着青少年成才之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然而, 这样一群面壁者又真实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昭示着人生成长路上另外一组关键词,“社会需求、国家使命”。 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新时代没有必要再重复往日的话题。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永远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人人畅想个人的小时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大时代,有一群民族脊梁和基石。今天,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希望就在青年身上。 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 欧阳自远放弃了自己想学的天文学,响应了国家“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的号召,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成为了中国的“嫦娥之父”。杜祥琬放弃了探求宇宙的奥秘的志向,在国家的安排下学了小小的原子核,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然,我们说个人兴趣之外还有社会需求,并不是说两者天然割裂。老一代学者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兴趣服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钻研进去才发现,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富有挑战性,解决以后巨大的成就感,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 杜祥琬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将人生动力比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社会需求,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需求好像是个前轮拉着你走,兴趣好像是个后轮,推着你走,“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前两则材料以欧阳自远和杜祥琬的事例,说明个人兴趣服从国家需要;第三则材料则是强调当今时代青年人更有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的可能性。三则材料实际是让学生思考“尊重自身兴趣”与“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之需要,心怀家国”这两者间该如何作出选择。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重点放在前两则材料上――心系国运,乃成大器。我们不否定个人兴趣的必要性,人要发展决然离不开一定的兴趣爱好。不过要想更好地发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某种精神支柱。正如欧阳自远、杜祥琬院士,他们能有今日之伟绩,与其心系国运、有伟大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据此,考生作文时,只要能充分体现家国意识、思想、情怀等,都视为符合题意。 考生须注意两点:第一,要在个人兴趣和家国意识两者中有所权衡与侧重,切不可言此弃彼;第二,须清晰明了地阐释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并突出某一方面。 总之,考生在具体行文中,只要能展现出学子关怀国家命运,与祖国心心相连的应有素养,就达到了写作目的。当然,要做到文质兼美,还须加强对时鲜素材运用及语言组织的锤炼和打磨。 参考立意: 1、心系国运,乃成大器; 2、个人兴趣重要,国家需要更重要; 3、既要尊重个人兴趣,又要符合国家需要; 4、个人兴趣发展也需融入家国情怀。 结构示例:题目《学习动力难道只凭兴趣?》。开头介绍《中国面壁者》中中国核九院一批年轻人“深藏功与名”,铸国之重器的故事,指出这似乎是另外一种存在。接着写当今青年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接着以爱因斯坦的名言进一步肯定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然后笔峰一转,肯定了面壁者的“社会需求、国家使命”。接着指出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永远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个人的小时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大时代。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再概述欧阳自远和杜祥琬的事迹加以佐证。最后指出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之间并不割裂,“兴趣服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结尾以杜祥琬的话,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参考素材: 1、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人活在世界上当然要有物质基础,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有家国情怀。——杜祥琬 2、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晋,陶渊明登高远眺,仰天大呼:“田园将芜胡不归!”于今之时,我们仍需仰天长啸:“田园将芜胡不归!”陶之呼为彼心,要的是抛却尘事,隐逸人间;我之呼为我心,想的是家国之责,该由谁担起!  3、我们的成长,只有融入国家命运方能走上大成之路。两弹元勋、科学大家杜祥琬院士,虽一生专业换不停,但他始终坚持个人兴趣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需要。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屠呦呦女士籍籍无名,只因人民的需要,她便隐身研究几十年。“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所有人,这应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最崇高的理想。 4、家国情怀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大学》里曾提到,一个君子想立身于世,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们能改变国家、改变世界之前,将家国情怀装进心里,我们才有立身的根本,才有力量、有信心去拼搏,去奋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将为高三学子举办“成人礼”活动,请你为活动的最后环节“跨越成人门,开启新征程”写一段主持词。要求: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结合所学课文内容,从下面两副对联中任选一副,完成上联或下联。

(1)上联:万山红遍,满目秋景壮丽  下联: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上联:_______________  下联:伤今众求学有长幼尊卑(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      ,产生对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目不识丁    择善而从    高山仰止    名不副实

B. 不学无术    择善而从    高山景行    盛名难副

C. 不学无术    见贤思齐    高山仰止    盛名难副

D. 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高山景行    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 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 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他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因而感伤“ ____________”,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故而吟叹“_____________”。

(2)当人们漫步秦淮河畔的乌衣巷中,除了会想起“乌衣巷口夕阳斜”,还会在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起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精炼的动词来表现琵琶女弹琴动作娴熟,技艺精湛,弹奏京城名曲的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风(第十九首)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①。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③。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明星:华山仙女。②卫叔卿:仙人。③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明星仙女 。

B.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C.第四、五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最后四句描写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