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学者周国平说:“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时代洪流中,人如此,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2018年,泮庐集团从海外购回10万余件该沉船出水瓷器。近日,经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推介,将其中40余类、共190余件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瓷器多为19世纪初期福建省闽南地区所产,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
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确纪年及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出自目前发现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闽南瓷窑业技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传统中国,我们信仰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经学而不是神学,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我们尊奉的是圣贤,①_______,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实现路径。如果说,西方的国民教育有学堂与教堂这样的“两堂”,在传统中国,我们没有教堂,②________;乡村有学堂(包括文庙)、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③______,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悬挂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三堂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是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 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诗歌鉴赏方法,基本的原则是: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 , 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 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_ 的他,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巧妙地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张籍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 (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考察 惟妙惟肖 试探 心领神会
B.考查 栩栩如生 试探 心有灵犀
C.考察 栩栩如生 试问 心有灵犀
D.考查 惟妙惟肖 试问 心领神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联系起来。
B.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C.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联系起来。
D.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紧密联系起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籍在后两句中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流露出来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B.张籍在后两句中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来了
C.在后两句中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流露出来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D.在后两句中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来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违背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题
杜牧
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
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
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
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不胜秋”是不能承受秋寒,荷花衰败,柳叶飘零,营造出秋季萧瑟凄凉的氛围。
B.颔联中“玉露”即白露,“金风”即秋风,露滴如泣,风吹似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C.“绿眉”指柳叶,叶形如眉,“红脸”指荷花,粉红如脸。“甘”是不甘、岂甘,柳叶不甘坠落。
D.整首诗由物及人,结尾两句点明题旨,升华了全诗的意境,为诗歌笼上一层凄婉色彩,余韵悠长。
2.这首诗借助哪些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