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历史语境中,什么是“天下”?人们多倾向于从政治层面为其定性,如邢义田所言:“天下观是指人们对这个世界政治秩序的概念。”但是,当中国人以美学视野规划他的生存境域时,天下不仅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时间为人的世界经验植入了运动和过程,它的价值则在于为主观经验建构的天下秩序增添了变量,使其由井然有序的状态,变化为活泼生动的状态。
中国传统天下观念从河洛中原出发,相关时间观念的形成也必然受这一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和物候条件影响。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起于对土地生命特质的体认。这是一种农业时间,即“农时”或“农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物候乃至天象变化成为时间的标识。同时,这种时间观念起于河洛中原,然后不断向外扩大它的描述疆域,直至成为一种与中国人的天下观齐平的概念。这种时间观念之所以是审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并非来自自然界先天的给予,而是来自人后天的感性经验。更具体地讲,在传统中国,时间不过是处于世界一隅的黄河中游的乡土经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虽然因自认为居于天下中心而赋予它普遍价值,但它毕竟受到了特定生产方式和地理区域的限定,是人基于区域性经验的主观建构。它得以成立的美学理由要远远大于科学的理由。
在传统中国,时间的审美化是天下观念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被“天下”一词规划的世界呈现出活态化的审美特征。
首先,在这一地带,中国早期农事活动对土地生命特质的发现,为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提供了一个奠基形式。以此为基点,从大地上的植被到天空的飞鸟,再到遥远天际的斗转星移,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时空放大模式。在这一界域之内,既潜隐于泥土又四散洋溢的自然生命感,使人栖息的世界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大化流行的审美世界。
其次,自然生命总是在运动中表现为过程,并通过大地上的花开花落、草木枯荣使时间获得感性表征,这种自然性的时间运动被中国人规划为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从而为人的农事活动建立规律。中国农事的规律也是审美的规律,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农事诗,两者均体现出时间进程、自然审美体验与农事乃至政治实践相协调的特点。后世的“四季歌” 、文学的伤春悲秋主题、绘画的“四条屏”等,均是这种时间模式的艺术延伸形式。
最后,在这种审美化的自然经验中,时间被空间化,空间也被时间化,从而使天下体系成为时空协调的审美体系。根据现有文献,中国人的四季感知至少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已被纳入到了“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其中,东方因与春天关联而气候宜人、关乎理想;南方因与夏天相联而炽热、富于浓情;西方因与秋天关联而消极、充满肃杀;北方则因为与寒冬关联而代表一种否定的精神。据此,由时空交会生成的世界就成为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的符码,所谓四季、节令之变则通过与空间方位的配置,将世界带入到一种节奏化、韵律化的动态和谐之中。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的“天下”体系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审美体系。
B.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念,依托于对土地气候物候和天象变化等的过程性经验。
C.河洛中原的人们居于天下中心,他们基于乡土经验的的时间观念有普适性。
D.时间进程、农事活动、自然审美体验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是协调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否定对天下概念的政治层面的定性,接着展开论证。
B.第二段分析了两个问题: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形成以及它具有审美特征的原因。
C.第四段到第六段从三个方面对第三段的观点进行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文中引用的文学、绘画、历史典籍方面的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支撑了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从中原出发对世界的想象性建构,没有科学性,只有审美价值。
B.研究中国人时间意识与天下观念的关系,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其时间观念的影响。
C.自《吕氏春秋•十二纪》始,中国人才把四季感知纳入到“中央—四方”的空间架构之内。
D.农事是规律性的活动,中国人据此划分了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使时间获得表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学者周国平说:“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时代洪流中,人如此,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船货以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为主,兼有少量紫砂陶器、石器、金属器等。20世纪90年代,该沉船被国外商业团队打捞,出水文物在国际市场拍卖出售。2018年,泮庐集团从海外购回10万余件该沉船出水瓷器。近日,经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推介,将其中40余类、共190余件瓷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瓷器多为19世纪初期福建省闽南地区所产,以青花瓷为主,兼有少量白釉瓷、褐釉瓷、红绿彩瓷等。
此次收藏的“泰兴号”沉船文物为清代中晚期具有明确纪年及沉没地点的历史遗物,出自目前发现同时期较为罕见的大型贸易商船,对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闽南瓷窑业技术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传统中国,我们信仰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经学而不是神学,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我们尊奉的是圣贤,①_______,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实现路径。如果说,西方的国民教育有学堂与教堂这样的“两堂”,在传统中国,我们没有教堂,②________;乡村有学堂(包括文庙)、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③______,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悬挂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三堂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是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 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诗歌鉴赏方法,基本的原则是: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 , 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 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_ 的他,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巧妙地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张籍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 (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考察 惟妙惟肖 试探 心领神会
B.考查 栩栩如生 试探 心有灵犀
C.考察 栩栩如生 试问 心有灵犀
D.考查 惟妙惟肖 试问 心领神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联系起来。
B.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C.评价和理解诗歌,必须紧紧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之间联系起来。
D.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紧密联系起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籍在后两句中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流露出来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B.张籍在后两句中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来了
C.在后两句中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流露出来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D.在后两句中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同时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也流露出来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通过自然永恒和人事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李白不愿趋炎附势、违背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