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说 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
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从词义上说,茶道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联角度上看,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三者统一到人,媒介是茶。
“闲”就是有工夫,并且肯在茶上下功夫,茶因闲得以成就,闲因茶得以充实。时间上的闲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心理上、精神上的闲,关键在于一种生活态度,即从容应对,等闲看待苦难沧桑,视荣辱或声誉为身外物,置之度外,心中只有茶,将我融于茶,将茶化作我。这样的“闲”正是精神成长、自我发掘和自由意志伸张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得闲之真谛的人才会在意向内观照,求取独立的自我。
茶道中的“隐”揭示的是茶人、饮者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的大问题。隐后返本,身处闹市求心安,身处高位知进退,隐与显是一对相互依托的对立统一,隐后再显的是本真的我,不忘初心,为人处世不忘己身。“隐”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持才可持久,避喧嚣而处落寞,离繁华而安清贫,这非一般人可为。陆羽在《茶经》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不是说喝茶后,人就自动获得了“精行俭德”,相反,那些本就“精行俭德之人”是最宜饮茶的,陆羽的意思十分明了,那就是人选择了茶,茶的德行是人的德性之外显,饮者之品性投射到茶这一实物上。
“乐”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主张。孔子曾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提出“与民同乐”,《太平经》云:“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中国文化传统更加倾心于“德乐合一”,如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乐善好施,都是将行善、助人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快乐是一种因所认同的价值得到实现而产生的内心愉悦,是一种精神快乐,体现了“众乐乐”般的精神快感。中国茶道之乐重申了对人身处其中境遇的关切,因此,中国茶道具有平实的表现形式和生活化的现实关怀。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材料三
明代的书画家徐渭被世人称为“茶痴”,他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物境指饮茶的环境,主要指不是人为建造的居室、楼宇,而是自然天成、幽静清雅的场所,如竹海、梅林、泉边、湖畔等。艺境指使用器具的造型、冲泡或饮用之法的得体、抚琴弄箫的声乐等共同构成的雅致脱俗的氛围。人境则指嘉宾来客与主人的融洽关系,专心于饮茶,彼此声气相投、趣味相和。心境指在饮茶中忘却世间万象,人与茶、茶与人合二为一,一心悟道,由此求得心胸的物我两忘、豁然开朗。
茶道四境界不是人生境界,也非道德境界,它只是对生活情趣的关注,在匆忙、庸常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同道,在刻意营造出的人为环境中折射当事人的思绪和体悟,这就是生活的闲、人生的隐和现世的乐。
中国传统茶道的四境说所讲的茶道不是在用时间来衡量,相反,只在乎空间。中国人喝茶可以从早到晚,时间似乎停滞了,时间的意义消逝了,重要的是喝的什么茶、用的什么茶具、所处怎样的环境和心境,这些都是空间要素。中国茶道弱化了时间维度,突出了空间维度,饮者共处的空间的属性得到充分阐发。据说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静静品茶,全身心关注茶主泡茶的一举一动,用心体会茶汤之味、茶器之美、茶艺之精、茶席之雅等等。品茶过程中茶者的思想沟通不是靠语言传递,而是靠共感,情感共鸣,这样的情感分享与特定的场景及其要素相匹配,它是以彼此共在、身心在场为其表现形式的。
(取材于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淬炼:淬,读作“cuì”。
B.载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置之度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众乐乐: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2019年新年贺词里的话,言犹在耳、掷地有声。
19岁的毛召木,曾是一名外卖小哥,成为同声传译是他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凭借勤奋和努力考上四川外国语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56岁的王世金,在沈阳音乐学院当环卫工人,工作之余自学舞蹈,执着练习,终于登上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
45岁的时金亮,是北汽一名出租车司机,凭借对民俗工艺戏楼灯笼的热爱,成为民间艺术传承人。
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们,在新的时代里追逐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更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与希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的一段话,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找出并修改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至于您托我为令郎毕业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份礼物,希望您能喜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长期以来,一 些城市存在“面子”和“里子”表里不一的现象。主干道干净整洁,逢年过节还会张灯结彩。但有的时候,背街小巷的管理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路口的垃圾有没有清理干 净,大量的共享单车有没有挤占人行通道,能不能有个不受噪音干扰的安静夜晚……这些街头巷尾的“细碎小事”,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现在,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深受百姓所欢迎和好评。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城乡环境,北京市丰台区持续开展了环境卫生清洁日和清洁周活动,( ),每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清洁周"。活动时,参与者分成5组,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摆放共享单车,有人负责清理垃圾……社区面貌因此焕然一新。“经过整治,修好的街道不仅更平整,还装上了路灯,走路更安全了。”居民刘明对政府的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赞不绝口。
1.对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城市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表示特殊含义)
B.这些街头巷尾的“细碎小事”,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突出强调)
C.每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清洁周”。(表示特定称谓)
D.“经过整治,修好的街道不仅更平整,还装上了路灯, 走路更安全了。”居民刘明对政府的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赞不绝口 。(表示不完整引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从全国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深受百姓所欢迎和好评。
B.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此前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C.自从全国不少城市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D.全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此前被忽视的小街小巷的环境治理,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好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清洁日”定为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B.把每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定为“清洁日”
C.把每周的“清洁日”定为最后一个工作日
D.把每周的一个工作日定为最后的“清洁日”
根据题意完成各题。
(1)下列有关《哈姆莱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表现哈姆莱特对母亲屈从于新国王的满腹怨恨和指责。他甚至怀疑母亲也参与谋杀了老哈姆莱特。
B.哈姆莱特疯狂地爱上了奥菲利亚,完全是为了接近奥菲利亚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以达到杀死仇人、为父报仇的目的。这说明他从来没真正爱过这个仇人的女儿。
C.他相信父亲的鬼魂的言语,然而借助了伶人的表演他才确信叔父的罪恶,因为他在命运“这个娼妓”面前学会了审慎。
D.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代表了一种不顾一切的冒险和掠夺精神,他是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而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标榜平等互爱,打破传统等级观念,如霍拉旭对哈姆莱特说“我永远是您卑微的仆人。”
(2)下列有关《哈姆莱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这是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慨,反映了莎士比亚赋予《哈姆莱特》这部戏剧的人文主义内涵。
B.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国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自己的嫂子,克劳狄斯是个笑里藏刀,阴险凶恶的家伙。
C.《哈姆莱特》中的霍拉旭虽然没有哈姆莱特的英雄气概,但是冷静老成,对待友谊非常真诚,是个值得信赖的人物。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三个阴谋分别是:一、毒死兄长,篡夺王位;二、想借英国国王的刀杀死哈姆莱特;三、安排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并用毒酒毒死了哈姆莱特。
(3)下面对《高老头》故事情节和人物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斯蒂涅被赶了出来后,十分懊恼,只好赶去向表姐求教。鲍赛昂夫人告诉他,雷斯多太太便是高里奥的女儿。
B.雷斯多太太教导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
C.拉斯蒂涅按照表姐的指点,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妞沁根太太。拉斯蒂涅通过鲍赛昂夫人结识了纽沁根太太,而纽沁根太太并不是他想要追求的对象。
D.拉斯蒂涅通过鲍赛昂夫人结识了纽沁根太太,她的丈夫在经济上对她控制很严,甚至要求拉斯蒂涅拿自己仅有的100 法郎去赌场替她赢6000法郎回来。
(4)下面对《高老头》故事情节和人物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大学生伏脱冷是个目光敏锐的人,看出拉斯蒂涅想往上爬的心思。他对拉斯蒂涅说:“在这个互相吞筮的社会里,清白老实一无用处,如果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
B.伏脱冷指点拉斯蒂涅去追求维多利小姐,他可以叫人杀死泰伊番小姐的哥哥,让她当上继承人,这样银行家的遗产就会落到拉斯蒂涅手中,只要给他二十万法郎作报酬。
C.拉斯蒂涅虽然被伏脱冷的赤裸裸的言辞所打动,但又没敢答应下来。后来,伏脱冷让同党寻衅跟泰伊番小姐的哥哥决斗,并杀死了他。
D.拉斯蒂涅矛盾重重,该向谁进攻呢?是爱维多利小姐呢,还是爱纽沁根太太呢?最后,他选择了前者,他想“这样的结合既没有罪过,也没有什么能教最严格的道学家皱一皱眉头的地方。”
(5)下面对《高老头》故事情节和人物等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头得知拉斯蒂涅爱自己的二女儿,想为拉斯蒂涅与女儿牵线搭桥,购买了一幢小楼,供他们幽会。
B.一天,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急忙来找高老头,说明她丈夫同意让她和拉斯蒂涅来往,但她不能向他要回陪嫁钱,高老头要女儿不要接受这条件,“钱是性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C.高老头的大女儿雷斯多夫人后来也来了。她哭着告诉父亲:她的丈夫用她卖掉了项链的钱去为情人还债,现在她的财产已差不多全部被夺走,她要父亲给她一万二千法郎去还债。
D.两个女儿在高老头那里吵起嘴来,高老头爱莫能助,他急得晕过去,患了初期脑溢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