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

1.第③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______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

C. 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D.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

4.阐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5.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1.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和许多弊病(不足)。 2.用尼采等三个例子阐述每一次技术升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引出第5段对“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的阐述,同时与第6段文字相照应。 3.B 4.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的文化中国。注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或途径,写出其内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写出其内涵。 5.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标题中的“文化土层”就是用了比喻,很形象。文中有许多地方如“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 【解析】 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先说本义,“繁花”代表美好的东西,“野稗”代表无用的、不好的东西。结合上文“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可知,“繁花”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野稗”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弊病(不足)。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思考。内容上:本题第④段举了尼采、海德格尔、美国学者罗斯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本段第一句话“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结构上:引出第⑤段“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与第⑥段“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相照应。 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本题B项,“新技术……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曲解文意,原文“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文中用的是问句,不确定的语气,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故选B。 4.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本题分析结构可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或途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接着分别分析句子的本义,再结合文本理解句子在本文中的含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思是说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这里的“美”指的是现代与传统,高雅与低俗;据“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可知“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本义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这里是指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来达到“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的文化中国”。 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特征及效果,比如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分析时要举出例子,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用。本题主要用到了比喻论证,比如“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很形象地写出各种文化的汇聚以及信息技术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的快捷以及作用。“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启发人思考如何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选择

(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___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铁路的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项是____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上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影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而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摄影美学观念

④在该书的前言里,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天朗气清,_____ . (作者:_______《兰亭集序》)

(2)《琵琶行》中诗人用“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3)《人间词话》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材料二: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

——《南方周末》2019新年献词

材料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们常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以上材料, 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 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________________。(《论语》)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 ,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5)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吕氏春秋·察微》)

1.儒家提倡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现在很多人主张“生命高于一切”,你是怎么看的?

2.试分析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说法是否与他提倡的义利观相矛盾?孔子的义利观在当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