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呜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 ,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 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 ……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平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篪、小鼓。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谙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击鼓出征 B.击筑悲歌 C.鸣锣开道 D.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中国本土 B.优于西方长笛
C.曾经没有膜孔 D.音色清脆亮丽
5.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清冷的江水边②名楼揽胜处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①名楼揽胜处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③清冷的江水边
C.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名楼揽胜处
D.①名楼揽胜处②清冷的江水边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A.乐器的种类配置 B.乐器的使用场合
C.乐器的摆放顺序 D.乐器的演奏技巧
7.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映射,可用词语“反映”替换。
B.祭祀,“祭”字第五笔是“乀(捺)”。
C.违背,“违”字读音为“wěi”。
D.编磬,“磬”与“罄竹难书”的“罄”,读音与意义都不同。
8.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中国乐器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联系。
根据材料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做事开始提倡“别那么累”。有人赞赏这种变化,也有人为之担忧。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①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 臭腐之极,复为神奇① ,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 □ 。”
③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节选自明朝陶望龄的《养兰说》)
乙
①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干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②无何,兰渐萎。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② 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 □ ,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③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子之于兰,得无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节选自清朝张云璈的《养兰说》)
(注)①臭腐之极,复为神奇:此句引用《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②苕苕(tiáo),高高的样子。
1.可填入甲乙两文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都是
A.哉 B.耶 C.也 D.矣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甲文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
②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③误哉,子之术也
④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A.②④①③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养兰者开始时用茶水浇花,后改用大粪浇灌。
B.乙文养兰者开始时不让仆人用水浇花,后才浇水。
C.甲文养兰者听人所言才知道兰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乙文养兰者的兰花不如别人是因为他兰花品种贱。
4.概括乙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5.简析甲、乙两文说理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汝咸为好官
(1)鄞县陈莘学,名叫汝成。随父亲讲学证人社中,专力于“慎独”之旨。
(2)康熙辛未成进士,从庶常馆出来后,改任知县。宰漳浦十三年,循绩惠政,不可殚纪。调南靖,浦人相率赴会城吁留,不可,归,收田器,塞县门,昼夜环守。去之日,民扶老携幼,环跪街巷,泣曰:“公毋去,活我百姓。”拥扇與,不得行。陈下與,步入李太学家,夜半,假城守二骑,作巡逻者,间道从北门逸去。民追思不己,即于北门构月湖书院塑像瞻拜,世称月湖先生。
(3)内召,由主事擢御史。疏言闽海挂号之弊,圣祖嘉纳,赏费食物。时海贼陈尚义乞降,自请入海抚之。陛辞,温谕曰:“汝乃近御之臣,风涛不测,不必亲下海。”后随行之千总果遇飓风。事竣,复命,圣祖又谕曰:“汝若同入海,不受惊耶?”
(4)明年,甘肃报荒,复奉使出抚。临行,圣祖谕曰:“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②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顿首谢。入境,见野有饿莩,即不复御酒肉,抚慰饥民,尝步行一日喻九岭,至平凉,发贮谷,并移镇原仓米赈之。以劳卒于固原,有司检视其囊,仅衣一袭,钱一缗而已。讣闻,圣祖悯悼,称好官可惜者再。
——选自《清稗类钞•吏治类》
[注] ①鄞yín:浙江鄞县②肉苁容:名贵药材和食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宰漳浦十三年(_____)(2)由主事擢御史(____)
(3)不可殚纪(_____)(4)赏赉食物(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假城守二骑
A.给予 B.代理 C.借用 D.假托
(2)圣祖嘉纳
A.交纳 B.容纳 C.听从 D.收留
3.第④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B.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C.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D.穷边恐不得食/彼所出内苁容/土参/朕亦尝之/颇美/可啖也
4.把第②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去之日,民扶老携幼,环跪街巷,泣曰:“公毋去,活我百姓。”
5.对第③段划浪线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借康熙之口从侧面展现陈汝咸的好官形象。
B.运用语言描写展现康熙帝对良臣的厚爱。
C.温和亲切的言语展现一代帝王的侠骨柔肠。
D.陈汝咸是康照近臣所以格外受到青睐和宠幸。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睛翠。 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 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 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②天吴移水:“天吴”, 海神名。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八声甘州 B.苏幕遮
C.水龙吟 D.雨霖铃
2.对作品上阕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贵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词的上片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
3.有人评论此作品“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北风
苏雪林
①天是这样低,云是这样默淡,耳畔只听得北风呼呼吹着,似潮,似海啸,似整个大地在簸摇动荡。隔着玻璃向窗外一望,哦,奇景,无数枯叶在风里涡漩着,飞散着,带着癫狂的醉态在天空里跳舞着,一霎时又纷纷下坠。瓦上,路旁,沟底,狼藉满眼,好像天公高兴,忽然下了一阵黄雨!
②我正在悠悠渺渺胡思乱想的时候,忽听有叩门的声音,原来是校役送上袁兰子写来的一封信。信中附有一篇新著,题曰:“毁灭”,纪念新近在济南飞机遇难的诗人徐志摩。她教我也做一篇纪念文字。
③我和诗人虽无何等友谊,对于他却十分钦佩。我爱读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我常学着朱熹批评陆放翁的口气说他道:“近代惟此人有诗人风致。”现在听了他遭了不幸,确想说几句话,表示我此刻内心的情绪。但是,既不能就怀旧之点来发挥,又不能过于离开追悼的范围说话,这篇文章应当如何下笔呢?再三思索,才想起了对于诗人的一个回忆,好,就在这个回忆里来追捉诗人的声音笑貌吧……
④距今二年前,我住在上海,和兰子日夕过从,有时也偶尔参与她朋友的集会。第一次我会见诗人是在张家花园。胡适之,梁实秋,潘光旦,张君劢都在座。聚会的时间很匆促,何况座客又多,我的目力不济,过后,诗人的脸长脸短,我都记不清楚。第二次,我会见诗人是在苏州。一天,二女中校长陈淑先生打电话来说请了徐志摩先生今日上午九点钟莅校演讲,叫我务必早些到场。那时虽是二月天气,却刮着风,下着疏疏的雨,气候之冷和今天差不了许多。我到二女中后,便在校长室中,和陈校长曹养吾光生三人,等到诗人的来到。可是时间先生似乎同人开玩笑:一秒,一分,一刻过去了,一点过去了,两点也过去了,诗人尚姗姗其来迟。大家都有些不耐烦,怕那照例误点的火车又在途中瞌睡,我们预期的耳福终不能补偿。何况风阵阵加紧,寒暑表的水银刻刻往下降,我出门时,衣服穿得太少,支不住那冷气的侵袭,冻得发抖,只想回家去。幸而陈校长再三留我,说火车也许在十一点到站,不如再等待一下。我们只好忍耐地坐着,想出些闲谈来消磨那可厌的时光。
⑤忽然门房报进来说,徐志摩先生到了。我们顿觉精神一振,竟不觉手舞足蹈,好像上了岸干巴巴喘着气的鱼,又被掷下了水,舒鳍摆尾,恨不得打几个旋激起几个水花,来写出它那时的快乐!
⑥我记得诗人那天穿着一件青灰色湖绉面的皮袍,外罩一件中国式的大袖子外套。三四小时旅程的疲乏,使他那双炯炯发亮,专一追逐幻想的眼睛,长长的安着高高鼻子的脸,带着一点惺忪睡意。他向陈校长道迟到的歉,但他又说那不是他的罪过,是火车的罪过。
⑦学生鱼贯地进了大礼堂,我们伴着诗人随后进去。校长致了介绍词后,诗人在热烈掌声中上了讲坛了。那天他所讲的是关于女子与文学的问题。这是特别为二女中学生预备的。他从大衣袋里掏出一大卷稿子,庄严地开始诵读。到一个中等学校演讲,又不是在临国会,也值得这么的预备。一个讽嘲的思想钻进我的脑筋,我有点想笑。但再用心一听便听出他演讲的好处来了。他诵读时开头声调很低,很平,要你极力侧着耳朵才能听见。以后,他那音乐一般的调子,便渐渐地升起了,生出无限抑扬顿挫了,他那博大的人格,真率的性情,诗人的天分,都在那一声一韵中流露出来了。这好似一股清泉起初在石缝中艰难地,幽咽地流着,一得地势,便滔滔汨汨,一泻千里。又如他译的济慈《夜莺歌》,夜莺引吭试腔时,有些涩,有些不大自然,随即一声高似一声,无限变化的音调,把你引到大海上,把你引到来山中,把你引到意大利蔚蓝天宇下,把你引到南国苍翠的葡萄因里,使你看见琥珀杯中的天酒,艳艳泛着红光,酡颜的青年男女在春风中捉对跳舞……
⑧一个半钟头坐在空洞洞的大礼堂里,衣服过单的我,手脚都发僵了,全身更在素素地打颤了,但是,当那银钟般的声音在我耳边响着时,我的灵魂便像躺上一张梦的网,摇摆在野花香气里,和筛着金阳光的绿叶影中,轻柔,飘忽,恬静,我简直像喝了醇酒般醉了。
⑨风定了,寒鸦的叫声带着晚来的雷意,天色更暗下来了。茶已无温,炉中兽炭已成了星屋残烬,我的心绪也更显得无聊寂寞。我拿起兰子的“毁灭”再读一遍。一篇绝妙的散文,不,一首绝妙的诗,竟有些像诗人平日的笔意,这样文字真配纪念志摩了。我的应当怎样写呢?
1.分析第①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④段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写“等待的焦灼”,目的是____________。
3.第⑧段以“网”为喻体,形象生动,新奇独特。结合画线句,请加以赏析。
4.赏析第⑦段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