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题目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②

中国人,生活在二十四节气的轮转中,也生活在自己所属的文化里。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春天来到的标志。立春之后,大自然仿佛从休眠的冬天回过神来,腊梅、迎春、玉兰、山桃等花次第开放。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张贴“春”字和画着腊梅、迎春的画。乡村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农事的开始。

现在,“打春牛”活动还在北京某些街道举办,只不过真牛换成了道具;而民间依旧有吃萝卜、葱、而饼的习俗,称为“咬春”。

请展开想象:在立春的时候,如果一个古人穿越到当今,你希望他是谁?会发生怎样的与节气有关的故事?请写一篇记叙文,写出这位古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目自拟。

 

题目①范文: 国之重器耀中华 中华民族的大地犹如一片璀璨的星空,小器如繁星若尘,而国之重器,则如恒星一般散发出无尽光热,闪耀在中华苍穹之巅。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可见成器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之间少不了磨砺。器不琢,是为“碔砆”;器小琢,乃为“璞”;而那些饱受磨难与非议,在岁月与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沉淀下来的,方为“和氏璧”,为“国之重器”。 泱泱华夏从来就不乏国之重器。战国时期李冰建造都江堰,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朝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当代“我潘”发射“墨子号”,重新定义中国量子通信;“南博士”建设天眼,从此中国观宇技术重登世界之巅。 诚然,这些物都是国之重器,而我想说,建设他们的人,不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吗?他们同样经历了艰难困苦。李冰提出设想时,朝中大臣大多反对,只有他默默坚持了下来;蒙恬幼年随父出征,多次险些被俘;“我潘”志向远大,却被人们认为狂妄自大;“南博士”放弃城里优逸生活,只身扎根在贵州大山里,数十年如一日。 而反观我们生活中的有些人,稍有磨难,避之不及,偶有苦难,抱怨连天,这样的人,乃为“碔砆”;有些人挺过艰险,虽经历磨难,但半途而废,或许可称之为“璞”;而还有些人,饱经沧桑,体验人间百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不是“和氏璧”,不是“国之重器”,那还有谁能称之呢? 人非圣贤,但我们同样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我们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时,我们能自信如常,而不去妄加辩论。 如果我们有梦想,又能不迷失自我,有神思,又不至于走火入魔。 如果在成功之时,能不喜形于色,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看着心血铸就的事业崩溃,仍能忍辱负重,脚踏实地,重新攀登。 如果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为了更崇高的目标,仍能冒险一搏,哪怕名利飘零,化为乌有…… 国之重器的一生,少不了艰难困苦,而正是艰难困苦,方才成就了国之重器。期待我辈有更多的国之重器的诞生,愿与诸君相逢与中华腾飞之时。 题目②范文: 王昭君的梦 胡人之地分明此刻应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怎么如今却分明感受到寒风中裹挟着一丝温暖?我抱起身后的琵琶,掸去琴身上一层尘土,露出我和亲前亲手刻上的“王昭君”三字,莞尔一笑,向外走去。 薄寒的冬日,北风失去了萧瑟,挟来一缕春意。我望向一个不知名的发光的屏幕,上面火红的大字滚动着“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立春快乐!”我竟来到二十一世纪?今天竟是立春了! 仍记得儿时的立春,母亲总会贴起“春”字,和上数萼沾有白雪的红艳腊梅,用米浆粘在门口的木门上。仍记得村中老者,用轻鞭抽打春牛,“哞哞”叫声中唤起春日的希冀。在这里,我还能找到如梦一般的这一切美好吗? 怀着希望,我漫步于一些或宽或窄的小巷,张望着看向世间的一切,门户上没有“春”字的字幅,我也没有寻到一点红色欢乐的痕迹。我想:或许这漆黑色的大门换了材料,用米糊粘不上,也是说不准的事情吧!我有些失落地平视着前方未知的路,在匆匆赶路的人流中,路竟显得那样平静和无声。人们或低头,或疾步向前。我看着前行的人们,微笑,却得到一脸无视和冷漠。 终于,我看到了春牛——是曾经每年立春村中老者要鞭打的牛!它脖子上挂着红绳,与周遭灰蒙蒙的世界格格不入。我奔跑着靠近它,抚摸地一刹间,我感受到透入骨主的冰冷。它是假牛,是人们虚假的摆设?身旁正路过一对母女,女儿说:“妈妈,好丑的牛!为什么摆在这里?”那妈妈却摆弄着手机,含糊道:“妈妈也不知道。” 我垂下眼睛,这是一个比胡人那里还要陌生的世界。这里好像有与我一样的习俗,可好像又没有…… 漫无方向地走着,一阵香气扑鼻而来——好像春饼的味道? 我加快脚步向前走去,偏僻的小店,一位青衫皂褂的老人娴熟地做着春饼,薄薄的面饼,又软又香,卷着绿豆芽、韭菜、萝卜丝。是熟悉的做法,也是我想念的味道! 这店里,人们身着红装,喜庆洋洋,的确是立春了! 我会心一笑,在这灰蒙蒙的世界,还是有一处角落是传承了文化余香的仙境了。 总会有人牵挂那文化,那便足矣了。 我背着琵琶,继续走去…… 【解析】 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分析题干,看清有什么材料、写作提示、字数要求、文体限制。且据此明确作文类型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只有明确了作文的各种要求,才能按要求更好地作文。 题目①: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该题审题难度适中,结合导语中的“形制”与“内容”,“助人成事”,“器量”,“肩负”与“梦想”等具有关联性的词组,可以析出“器”一词的内涵,并迁移到“包容”、“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追逐梦想”“国之重器,肩负荣光”等观点。考生结合自身体验,探究“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行文可记叙、可议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成就事业的实用利器;“玉不琢,不成器”,人必须经受磨砺才能成为美器;“器”是器量,是包举洪纤的大气;“器”又是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是造福民生、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题目②:本题要求写记叙文,但必须要“想象”一个古人穿越到当今,考生要设定“古人”的具体身份。“当今”“立春”的自然环境特征、风物物候形象、古人与今人的思想观念碰撞等,考生都要在行文前考虑周全,且在行文时以小见大,彰显人物思想品格、古人今人文化传统的传承等。故本题实际包含着变与不变、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或没落等话题在内。 立意: 题目①: 国之重器耀中华 有器量,大品格 大“器”磅礴,唯我中华 有容方成器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 题目②: 李时珍梦游2020 贾宝玉游北京 春意终将到来 立春在,农味仍在 …… 素材: 题目①: 1.当我们流连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飞羽觞而醉月”的幽情中时,不要忘了那“觞”器,便是美的艺术所在;当我们惊叹于奇巧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时,不要忘了他有妙具在手,所以游刃有余;当我们感叹机器人“小冰”居然还能作诗,并结集出版发行时,不要忘了它背后的强大支柱——国之重器。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喧嚣中,真正的匠人们凭借着手中的利器和一颗匠心,打造匠心之作。“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鲁班发明的钻、刨子、铲子、曲尺等利器,帮助多少能工巧匠们成品成事。而一把上好的建水紫陶的诞生,需要使用数十种数量大小质地不一的器具,加上数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最终制作出一件典雅上乘的精品。 3.随着一批批国之重器的出现,中国开始在世界闪光。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已成为了现实。中国高铁、中国桥梁等更像一条条巨龙般穿梭在中华大地上,让世界看到我华夏儿女的智慧和荣光。一件件重器,展现大国荣耀,实现中华儿女奔向幸福未来的梦想。 题目②: 1.溪水汩汩地流淌,带着春的气息。山间的花闻到水的清新,次第开放。溪水还带来一位贵客。昨晚酒后,他发现自己的船停在岸上。找了一跟结实的树枝,他颠簸着下了船。不中用的耳朵听见了一丝清脆的鸟鸣,蒙了雾的眼睛看到了山上似火一般的花红。漂泊多年的杜甫只在梦中看到过这样美好的春景。 2.“古代有个诗人也叫贺知章,他笔下春天便是柳,其实春天有许多值得发现的美!”老大爷微笑说道,“看到了吗?那边在打春牛,村子里所有人,都会围观的,是想沾沾喜气啊,今年农事一定好!”老大爷不停地向我解释立春习俗。我没有打断,认真聆听,哪怕我实际上比这位老大爷早几百年就知道了。 3.“现在是21世纪啦,我看您是穿越时空了,也好,可以与我们一起过立春呢!”跟着孩子走入花海,白居易仍迷惑于孩子的一番话。什么世纪,不是用年号吗?穿越又是什么意思……想着想着,他走到了一座村庄中。这里的屋子不是用茅草覆顶,而是用了结实的砖瓦。家家户户贴着“春”字,许多孩子拿着桃枝在巷间嬉闹,大人们在家门口抄着合菜,和好面,支好油锅,做着精致的春饼。老人们提着桶将春水“送”进家中,祈福一年风调雨顺…… 结构: 题目①:本作文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深挖“器”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还是体现才德、审美的象征之“器”,都是立意的切入点。如写“大‘器’磅礴,唯我中华”这一立意,考生可由“《说文》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为物,之重之多,所以守之;器于人,为具为用,所以爱之;器乎国,为民为荣,所以创之”开篇引出话题,然后用“美器既可用可承,可爱可赏,便是人间方物”“利器助人成事,高妙非凡,乃成匠心之作”“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则为国之砥柱”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析。结尾要联系社会实际,分析生活中“器”的三层内涵,呼应以上三个分论点。结束全文时,简洁点题。 题目②:本作文需要设定好一个“古人”,且将“立春”这一节气的风物文化融合其中,进而用记叙文,展现古人穿越今天后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小见大第展现时代变迁、风俗文化的没落或传承。如写“贾宝玉游北京”这一立意,考生可用“今夜五更时便是立春了,宝玉一早歇下,以待袭人打春时叫他。宝玉一向厌恶那些繁文褥节,但对这等节日习俗却格外上心,很感兴趣”开篇,然后写宝玉穿越遇到的几件事:今人不明“纸牛”风俗为何物、有人以“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为了您新一年的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为理由肆意兜售保险、有挂有“百年老字号”牌子的饭店以天花乱坠的菜名高价卖出低廉的菜品……结尾以贾宝玉的疑惑和感叹,表达文化没落等忧思,让人反思当今社会的一些弊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①经典小说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这六部作品中的某情节,你想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方案并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②假如名著中的人物能够和读者倾心交谈,他们最想讲述的会是哪一个场景呢?请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单四嫂子(《明天》)、 傩送《边城》)、华子良(《红岩》)中选择一位,以该人物的身份,讲述他(她)自己经历过的一个难忘的场景。要求:依据原著,符合讲述者身份,语言生动。

③请以“读小说就像找到了一面镜子 ”或“读小说就像拥有了一架梯子”为开头,从六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 表达你在名著阅读方面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

①在香港遇见一位老前辈,他说,你怎么跑到西海固去做志愿者了?现在那里的人都吃上饭了吗?以前有人说穷是因为他们不爱劳动,是这样吗?

②这恰恰是我最初记住西海固这个名字时对那个地方的全部了解。而现在,我只能回答,一言难尽。

③2002年的一天,我强烈地发现,一个人的未来如果都在别人的预言里,将是极大的一桩憾事。“我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成为我最后选择去宁夏西海固当一名志愿者的全部理由。原来,我从来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都是不满的。我常常会把理想中自己的状态想象成液体,尽管是自己本身,但在什么载体中就是什么形态,在上海这个容器里就像上海那样规矩,到了西海固就自然而然变成一个野孩子。

④前二十年,我没有在上海以外的地方长时间生活过,和很多西海固的人,和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其实是一样的。但我的导师张教授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宽度比深度更重要。”所以我要在期末的时候抛下我深山里的学生,跑到“花花世界”去告诉那些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有个地方叫西海固,你们不要只看见北京或上海。所以,即使两三周后就放寒假了,我也要独自一人摸回深山,给我的学生看看记录城市真实面目的照片,叫他们好好学习,不是一切都可望而不可即。

⑤西部的贫瘠在想象中似乎应当是一片雪白的盐碱地,寸草不生;人们衣衫褴褛,牛羊瘦骨嶙峋;失学儿童遍地,校舍东倒西歪。这些都是讲“贫困”时必备的要素,缺一即难以达到听众的“期望值”,甚至还可以被称为“那还算可以嘛”。我们在雪地里拍的照片就被一位听众认为,如果是盐碱地就会震撼他的心。我给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看我的学生点着蜡烛在教室里看书的数码照片,因为闪光灯太亮,夸张了蜡烛的效果。他们说:“哇,这蜡烛真厉害,可以点亮一间教室耶,现在已经点得起蜡烛了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连蜡也点不起的。”我只能报以一笑。

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那些为了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震撼的幻想,将会把真正生存在这里的农民逼到怎样的困境?贫困县的贫困不是“死去”的标本,它也在发展的,它的人民也有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是它的步伐太慢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⑦每登上一个山头我就要心酸,那些关于农民不愿干活的传言真是冤枉。退耕还林除了对生态的维护,还旨在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而农民们的观念尚未如此与时俱进,不劳动靠补贴,就会被人说懒,他们就不断开荒,开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在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贫瘠的土地,即使是开荒又能多收成多少呢?而开荒所带来的危害,显然不是普通农民可以预见得到的,土地将更加贫瘠,水土流失将更加严重。山体滑坡,道路塌方,大风扬沙就是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出校门,我们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深谷,那完全是人力和自然的共同“杰作”。

⑧我的同伴小贺在回收自己的农村问题调查问卷时,发现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里很贫穷,如果你是政府,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办吗?”焦虑的人有一点点萌动,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那么容易立竿见影,这种萌动马上就会消失的。我们只能很小心很小心地看住它,再把它交给后来的人。

⑨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理想和现实的状况之间相差太大。校长从学校的燃眉之急考虑,安排我们统统去教高中,我们却觉得教小学或者初中,也许对建立一代人的观念来说更有用。当我的学生坚守他们的陋习不改时,我们包含了放弃意思的一句话常常是:“你们老了,改不了啦。”他们会哄笑一阵后依旧我行我素。小学生不会,小学生偏要好好地做给你看。所以我有很多的小学生朋友。我们一起去爬山,他们从不瞻前顾后,也不在意自己的仪态,用尽身体的各个部分奋力前行,很快站到山顶之上,“挑衅”说:“你上来呀!”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很感动,他们还都是轻盈温暖的液体,没有沿途积聚的泥沙的负担,也还不会凝结成四季不化的坚冰。

⑩每夜面对浩瀚的星空,我就像面对真理,先前那些纷繁的心绪渐渐不再喧嚣;每日看见澄明的蓝天,我就想立刻化为一棵冲天的树或一座山冈,不一定需要生命,只要在这里永恒地与天地交相辉映。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他们并没有老,他们应该和我一样不甘心。

(取材于徐敏霞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嶙峋: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的样子

B.贫瘠: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

C.立竿见影: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D.萌动:开始发芽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贫穷”的想象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B.文章第二段的“一言难尽”,表达了作者对西海固人精神状态的失望和对贫困山区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C.“我”选择去西海固做一名志愿者的理由是不想让生活完全按照固有的轨道行进,想感受更广阔的世界。

D.“我”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巨大差距,觉得作为志愿者应该努力从建立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做起。

3.文章题目叫“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文中的“液体”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4.文章第⑥段中说:“我们有时会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心灵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震撼?”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你个人认为当代人的这种状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作者在结尾说“我从复杂喧嚣流向简单宁静,却希望我的学生能成功地从简单宁静逃离”。请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6.本文中人物的观念、认识与其生活的环境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人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出身在一个“烂包”的家庭环境中,虽然从书中看到更辽阔的世界,但还是像哥哥一样安于清贫。

B.《红楼梦》中,刘姥姥感慨于贾府一顿螃蟹宴的开销够乡下人吃一年的,这是因为她生活在相对贫苦艰难的底层环境中。

C.《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形象地阐明了一个人要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经得起环境考验的道理。

D.《呐喊》自序中,鲁迅用“毁坏铁屋子”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改造社会大环境的愿望。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___?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_______

__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

④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 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 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 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2.“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

C.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3.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查看答案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垦/落笔争为人所传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B.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C.乃以事君                           中:中伤

D.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对意思表达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A.犹可伸地下 B.文章有名

C.已而锁厅去 D.会客皆一时贤俊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②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7.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 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