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材料二: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之“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

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材料三:

“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一点一画。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如《尔雅》所云:“画,形也。”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情,乐本情性。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外。

B.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C.历代山水画家都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是因为意境才是灵魂,是魅力所在。

D.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阐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三个方面。

B.材料一指出“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寒江独钓图》为实例进行了论证。

C.材料二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D.材料二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从“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 2.D 3.C 4.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第五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5.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①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②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③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形成一些好的品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的解释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的内在的精神追求”。 C项,“注重意境美而轻视笔墨气韵”不正确,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D项,“空灵美打破了时空,使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使欣赏者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错,第二段是“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在意境构成上取得了主动权”的应是画家,“获得了想象空间”的应是欣赏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D项, 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错误。原文中说,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是不多见,而不是销声匿迹。 故选D。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材料二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错,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应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的几类方法入手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话语进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从论证结构上来分析,材料三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首段提出了总的观点: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然后第二段从书法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第三段从诗歌方面,第四段从绘画方面,第五段从音乐方面进行具体论证。 从论证方法上来分析,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原文“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运用了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引用了名人名言。第五段使用例证法, 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例,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 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 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根据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因此需要审清题目要求,例如本题“在当代城市文明中,传统田园是否还有深厚的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可知应该从材料二中去组织答案。应该先亮明观点,再进行分析。注意关注段首句和段末句,因为这些位置通常是总结句。 先表明观点:传统田园依然有深厚的魅力。再进行分析,根据原文“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我们可总结为:田园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根据原文“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可总结为:田园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根据“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可总结为:在田园里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形成一些好的品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0年前,民族荚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掀开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序幕。

100年前,以北京高校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共同参与,反帝反封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70年前,革命先烈经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摆脱百余年的屈辱,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脱贫指日可待,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青年才俊干事创业,大国工匠匠心为本,中国科技产品被西方国家大量购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从以上相关历史中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写一篇文章,假定给他(他们)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艺术家的认真,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些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____。在锤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____。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友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是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____。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都能体现出古人在大节上的坚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选、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        。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        ,对中国学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      );虽然对“主流”的儒家        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B.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C.一方面固然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又被宋代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免不了没有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D.一方面固然由于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造成的,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B.“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也都兴趣盎然

C.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D.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四分五裂     摩肩接踵     迥然不同     始终不渝

B.支离破碎     摩肩接踵     大相径庭     始终不渝

C.四分五裂     纷至沓来     迥然不同     一如既往

D.支离破碎     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     一如既往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时令和交代写作缘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被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