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不堕信心,不失希望,不断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中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光明中学团委拟开展“写对联,迎国庆”的庆祝活动,请用下面的备选词语,按要求组成对联。
备选词语:唱响 七十载 改革开放 奇迹 砥砺奋进 盛世 四十年 祖国 书写 人类 赞歌 万岁
横批:_________________(4个字)
上联:________________ (13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 (13字)
阅读下面的漫画,请概括画面内容并对这一现象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的了。(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民间建筑使用逐渐进入纯艺术创作阶段。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____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在中国的拍卖市场,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拍卖,长期处于 的位置,市场表现______。但近年来,越来越 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一时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 。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B.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
C.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D.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B.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C.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D.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加入 映衬 不瘟不火 沸沸扬扬 B.融入 陪衬 不温不火 沸沸扬扬
C.加入 映衬 不温不火 沸反盈天 D.融入 陪衬 不瘟不火 沸反盈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沦陷区的人们已然忘记战败的耻辱。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比喻直观地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由己推人,希望天下寒士皆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的高尚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鄠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①许浑: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②三献: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璧,并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以表彰卞和。③鄠杜:鄠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卞和献玉的典故,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索性闯荡天涯。
B.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细雨中分别,期待花开时节春天相见,情绪低沉。
C.尾联以“关河万里秋风急”的壮阔之景表达诗人为功名奔走的决心。
D.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虽萧瑟,但又不乏积极昂扬的格调。
2.简要赏析诗歌中间两联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