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构筑的科学时空观,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不忘本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战略指引”。“不忘本来”,要不忘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其构筑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己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精神构筑所需要的条件更加全面,更加坚实。我们中国经历了站起来的时代、富起来的时代,最终迎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
“吸收外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空间指引”。任何国家进行建设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过去的中国曾在一段时期内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精神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国精神的构筑就是要树立开放观念,摆正文化心态并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有益滋养,同时也会冲击中国精神的构筑。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包裹在文化产品中的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得到强势传播,造成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未停止且日益隐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中滋生繁衍。这些都将对中国精神构筑带来长期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越是开放,西方社会就越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的中国精神,越是吸收外来文化,就越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色,积极回应世界性挑战和时代性挑战,在相互较量中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代,成就面前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战略意识,任务面前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是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面向未来”是中国精神构筑的“时间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并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开创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毫无经验可循的、毫无既定模式可模仿的伟大事业,其最终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40年,长期的团结奋斗和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和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国内外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长征路,难以预测的问题会很多,将要面临的风险会很多,将要应对的挑战会很大,将要承担的任务会更重。
“面向来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具体而言,其一,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需要一种力量将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汇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其二,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中国是一个大国,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必须创新创造,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三,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当前,我国发展的成就之大前所未有,困难、诱惑、干扰等更是前所未有。弘扬中国精神,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摘编自王兆云《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忘本来”,指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面临的历史阶段及发展状况。
B.“吸收外来”,指要开阔眼界、开放观念,对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要全面地吸收。
C.想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功能属性,一定要坚定地“面向未来”。
D.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方面辨证统一于中国精神构筑的实践进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内涵与价值。
B.文章第四段论证了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以应对西方价值观在我国的强势传播的方法。
C.文章论述“吸收外来”这一分论点时,横向联古今,纵向览世界,有理有据有策略。
D.尾段立足于“面向未来”,论证中国精神在新时代里的具体作用,增强了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价值观在我国强势传播,我们要降低某些领域的开放程度。
B.中国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我国一定会迅速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更是遏制西方势力的法宝。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也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在此基础上,不堕信心,不失希望,不断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中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光明中学团委拟开展“写对联,迎国庆”的庆祝活动,请用下面的备选词语,按要求组成对联。
备选词语:唱响 七十载 改革开放 奇迹 砥砺奋进 盛世 四十年 祖国 书写 人类 赞歌 万岁
横批:_________________(4个字)
上联:________________ (13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 (13字)
阅读下面的漫画,请概括画面内容并对这一现象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迄今为止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的了。( )。虽然秦宫殿遗址发现过不少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总的来说秦代建筑使用石构件的还不多。而到了汉代,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考古学家就曾在南越王官署遗址发现多根四方基座八角棱柱形石栏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栏杆构件。
到了现代社会,石雕逐渐由过去的民间建筑使用逐渐进入纯艺术创作阶段。但在艺术创作领域想要有一席之地其实很难,有些艺术家便以中国传统雕塑为根,____现代审美,创作出了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作品,有的还进入了拍卖市场。在中国的拍卖市场,石雕起初一直与油画放在一块拍卖,长期处于 的位置,市场表现______。但近年来,越来越 多的藏家开始重视石雕作品的市场价值。一时间关于石雕市场“春天到来”的话题 。
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B.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
C.石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石雕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它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D.石雕艺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它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常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B.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达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C.建筑综合地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打造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D.建筑综合地使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形式作为各种构件的装饰,并实现了结构与装饰有机结合的程度。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加入 映衬 不瘟不火 沸沸扬扬 B.融入 陪衬 不温不火 沸沸扬扬
C.加入 映衬 不温不火 沸反盈天 D.融入 陪衬 不瘟不火 沸反盈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沦陷区的人们已然忘记战败的耻辱。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比喻直观地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由己推人,希望天下寒士皆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的高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