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地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严羽说:“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神”之于诗作,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质。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象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成酸之外”。苏轼也认为“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等,虽然范畴各异,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却旨归于空灵。诗歌“以若有若无为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节选自李洪先《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极境。

B.“镜花水月”“羚羊挂角”“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皆可用来形容诗歌的空灵之美。

C.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所以“神”也是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

D.“味”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又一美学标准,即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给人深邃无穷之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了中国诗学空灵美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古代诗论家对此特点的认识。

B.为了说明“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的美学特征,作者运用了引证法。

C.文章先总述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再次强调空灵美是中国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D.作者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列举了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事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

B.“镜中花,水中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老庄,后移之论诗。现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C.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即“咸酸苦辣”之中至少有两种。

D.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标准,随着诗歌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已经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新诗评判的标准。

 

1.C 2.D 3.A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强加因果,同时“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此意文章也没有体现,原文“‘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并没有谈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作者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列举了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事例”错误,原文“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象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可知,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表述,是用来形容“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的”,不是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其渊源来自老庄”错,原文“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可知,“镜中花,水中月”的渊源来自佛典; C项,“即‘咸酸苦辣’之中至少有两种”错,原文“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可知,不是“‘咸酸苦辣’之中至少有两种”; D项,“已经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新诗评判的标准”文中无据,原文“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可知,中国诗歌中包括新诗也有很多具有空灵美的诗,原文没有谈论空灵美已经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新诗评判的标准。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底气,就是做人的信心;底气,就是内在的力量;底气,就是生活的勇气;底气,就是不忧、不惑和不惧;底气,就是理想信念、开拓进取和坚定不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感悟,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少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当地时间11月25日,英国皇家航空学会2019年度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本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率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代表,受邀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吴伟仁代表嫦娥四号任务团队欢迎更多国家或组织与中国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助力人类太空探索与科学发现。嫦娥四号任务是中国始终坚持和平探索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国家航天局将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般人都知道睡眠与孩子长高有关联, 其实睡眠本身并不能促进长高,而是①______。但如果睡眠的时间不正确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原来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有两个高峰阶段。一个是晚9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特别是晚上10点前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峰,可以达到白天的5-7倍。另外一个是早上6点前后的一两个小时,②___。且绝大部分生长激素是 在夜间熟睡状态下分泌的,深睡眠时间越长,生长激素分泌的量就越多,越有利于身高增长。所以要想让孩子长得高,③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鼓灯是汉民族传统舞蹈,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渐渐为更多的人了解。它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多为平原大地,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劳动人民常常在田间地头、打麦场上,用竹竿挑起灯笼,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下舞蹈,通过欢快的动作来抒发收获的喜悦之情。所以,花鼓灯是一种__    于农耕生活的艺术形式。

后来花鼓灯逐渐发展为淮河两岸重要的民俗表现形式,比如每年农历3月28日,(    ) ,成为庙会艺术活动中       的主角。在其它诸如迎神赛会、禳灾祈福和欢庆丰收时,都要举行       的活动,花鼓灯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元宵节,《凤台县志》记载:“上元,夜张灯于门,街市搭松棚,放花炮,锣鼓通宵。”花鼓灯铿锵的节奏和欢快的韵律已经融入到淮河流域人们的血液里,潜在地______着他们与自然、宇宙的内在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发轫  当仁不让  多种多样  调剂

B.发祥  当之无愧  五花八门  调剂

C.发轫  当之无愧  多种多样  调和

D.发祥  当仁不让  五花八门  调和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蚌埠西郊的涂山上举行禹王庙会,数十班花鼓灯班子前来表演

B.蚌埠西郊的涂山上举行禹王庙会,前来表演的有数十班花鼓灯班子。

C.禹王庙会在淮河南岸的涂山举行,前来表演的有数十班花鼓灯班子

D.禹王庙会在淮河南岸的涂山举行,数十班花鼓灯班子前来表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北部,该地区多为平原大地,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

B.它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北部,多为平原大地,该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

C.它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该地区多为平原大地,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

D.它流行于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多为平原大地,该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_______”一句发出与庄子“浮生若梦”相似的感慨,却不止于此,之后又借“__________”一句寄托更深处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情感。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之处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喜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_____”,所以不可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