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这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郦亮《调查:中学生阅读呈“轻阅读”“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D.浅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它将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2.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1.A 2.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人们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学习生活压力大;④在“浅阅读”中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说法错误。“致使”强加因果。 C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未表示“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 D项,“浅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它将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说法错误。“或然”变成“必然”,“将会”运用不准确,文中是说“或许会让我们成为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可知,“浅阅读”流行源于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结合“他们是‘想读书,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可知,“浅阅读”流行源于人们缺少阅读时间;结合“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这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可知,“浅阅读”流行源于浮躁的社会情绪,学习生活压力大;结合“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可知,“浅阅读”流行源于在“浅阅读”中读者有参与的乐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B.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C.在传播上,中国诗歌在选择言语时,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国人和一些论者对新诗“新”的误读,是本文立论的前提,本文着重阐述了何为诗歌的“常”。

B.文章运用比较视野,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的观点。

C.文章在论证诗歌的“常”这一观点时,采用并列的方式,论证了诗歌的“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诗之所以在我们民族中可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的言说方式。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因此没有“走出”,就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D.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很多人不理解华为为什么把手机价格做得高了,任正非表示:我们不能降价,降价以后,就把其他公司全挤死了,自己最终也是要灭亡的;我们要做一把大“伞”,让其他的小厂家都能活——要让所有竞争对手都有生存空间。

材料二:李嘉诚在跟人谈生意的时候,每次谈到利益分成,当对方说要给他7成利的时候,李嘉诚都会主动减少一些,要5成的利。有些人觉得傻,明明可以乘胜追击,把利提到8成,他倒还主动减少利。也许李嘉诚没有这种傻劲,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吧。

竞争无处不在。不只商业领域里有竞争,我们身边也有竞争,同学之间也有竞争。该如何去竞争?如何对待对手?任正非、李嘉诚的做法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面问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____①,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是与体内昼夜节律的自然运行密切相关的。无论熬夜还是熬夜后再补觉,都打乱了人体正常的昼夜节律,___②,从而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说,_____③,大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多轮班工作群体(如护士、安保人员等)虽然在夜班后可以得到补休,但他们依然是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高发群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          ,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 房子,像            的女子。房子是泥巴墙的,它安贫;是      的,它安然。房子是怎样 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 家室的本性。瓦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       ,都能 给人一种熨贴感。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 长的味道。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   杂乱无章

B.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

C.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金碧辉煌   张牙舞爪

D.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珠围翠绕   张牙舞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于瓦的感觉。

B.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虽然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