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雨打残荷声,高音喇叭声,哈哈大笑声,嘤嘤哭泣声,真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雨打残荷声,高音喇叭声,哈哈大笑声,嘤嘤哭泣声,真诚赞美声,猜度诽谤声,是耳朵听到的有声的“声音”;读名著,看新闻,刷微博,暗暗为自己鼓劲,给老友写一封信,腹诽暗嘲人世间,是心灵听到的无声的“声音”。对这些无处不在的“声音”,有人乐在其中,有人理性思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结合你的生活,叙述你的体验,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书写工整规范,卷面美观。

 

例文: 听 雨 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便开始在慢慢沙化。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情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 雨声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 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声音”是材料的核心词。材料将其分为“有声”和“无声”,意味着“有声之音”需要“听”,“无声之音”需要“感”。材料中举例的各种声音现象包含两面性,“好”声音和“坏”声音充斥生活,身处其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我们应该在“听声音”和“发声音”中观照怎样的社会和自我?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立意】 根据写作要求,本文适合写成夹叙夹议的复杂记叙文,也可以写成写人叙事的哲理散文等。要求“结合你的生活”,文章应该具有在场感,有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悟。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比如: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这也是声音;敢于发声,这是自信的声音;也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愿意说真话的现象,呼唤一种声音——勇于说真话;也可以从记者、媒体、教师等角度写一种历史或社会的责任感,为文化文明、时代风尚发声。 【素材】 老师上课时神采飞扬的讲解及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终身难忘,更让我体味到老师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 老师循循善诱的批评教导声,如雨露般滋润着我茁壮成长。 朋友的脚步声。我的特异功能——听声知人。由走路、说话声判断出声音的主人,可见友情的融洽与醇美。 同窗的梦呓。同窗平素酷爱绿装,军训时,更是梦语不断。这让我感受到了同窗处处以军人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听《好大一棵树》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做一个在风雨中昂起头,冰雪压不服,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的人。 当自己失败不自信时,从《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等音乐声中,找回了前进的勇气。 雨敲石板发出的叮咚声引人沉浸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温柔与“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悲壮等美丽意境中,从而让人洗去心灵的污浊,升华思想。 由自己最钟爱的“百鸟朝凤”想到大自然中树木越来越少、鸟类越来越少,从而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而哭泣。 【结构】 例文紧紧围绕“雨声”行文,抒写了作者深入品味生活之后的独到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饱含深情,颇为感人。文中的“雨声”,既可敲打出“岁月的回响”,又可敲打出“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还是“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意蕴丰厚,能与读者眷恋往昔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7个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1949年到2019年,祖国发生着巨变,十三亿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于是有人感慨:“七十载天翻地覆,①________。”可见,对联在表达情感上有其独特作用。在古代,对联的应用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无所不能的文学样式。然而,在今天,②__________,人们越来越缺乏对对联的欣赏和应用能力。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在当下的处境令人感到忧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并不是      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     ?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的问题。……而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________ ,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_    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擅  侧目  伸缩性  以己度人

B.不善  侧目  伸缩性  推己及人

C.不善  刮目  变化性  以己度人

D.不擅  刮目  变化性  推己及人

2.下列填人文段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B.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把、扎、捆。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

C.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

D.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把、扎、捆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B.因之所谓“私”的问题这里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C.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划分的问题。

D.因之所谓“私”的问题这里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均无误的一项是

A.气()   竹(gāo)    其乏困(gōng人心脾(qìn)

B.廓(liáo) 漫()     怩不安(niǔ)   无耻言(lán)

C.号()   绸(móu)    人所难(qiǎng然而止(jiá)

D.(lán)  团(jI)     怒发冲(guàn)   微人之力不及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以秋水之壮景包蕴人事之激奋,展现积极向上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

(2)董卿在《朗读者》中说:“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而戴望舒的遇见则是‘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诗人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出声打扰惊醒他所爱的康桥,于是说:“_________________,”于无声之中将情感推向高潮,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下列对整首词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讽喻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

B.从“无端”二字中,能感受到词人在自嘲的调侃语气里的一丝自得。

C.曹雪芹化用词中语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派做藏机不露的薛宝钗的内心独白。

D.全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这首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