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两人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1.B 2.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3.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②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③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海英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骗婆婆高兴,是自私的表现;而玉莹让“我”帮忙隐瞒真相是想让婆婆愿意镶牙,是孝心的表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说法不准确,原文“‘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因为海英的做法有一定的孝心,但她真实心理又是令人厌恶的,算不上一种社会风尚; C项,“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错误,从文中看,“我”对玉莹的做法不是看不惯,而是赞赏的;“我”对玉莹也没有无限同情; D项,“‘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是无中生有,原文是“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说“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错误,原文“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说出真相并没有“违背着自己的良心”。 故选B。 2.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基本能力。其作用一般是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应根据“我”在文章中的安排来分析作答,分析“我”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入手,看看这一人物对情节、主人公的作用。从全文内容来看,“我”见证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是线索人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我”与海英和玉莹对话,为两位妈妈镶牙,最后交代实情,以“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展开文章,推动了情节发展;“我”见证了海英和玉莹的选择,通过“我”更好地展示了海英的自私和玉莹的孝心,“我”心中对他们的评价,能够丰富人物的性格和展现文章的主旨。 3.本题考查对文本使用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小说内容人物的感知与理解,具体分析即可。本题抓住题干要求的“对比”,在原文中寻找出实例并分析其作用,通常能衬托、突出某一方。小说全篇都是围绕着海英和玉莹的言行而展开对比的,分析时要抓住她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来分析,再进行概括;如“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和“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展现出家境的不同;而她们有钱的要求“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没钱的却要求“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行为的区别展现出品质的区别,两人在为人与孝心上有天壤之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诗经•氓》)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7)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8)粗缯大布裹生涯,___________。(苏轼《和董传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眼儿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情有何特点?请简析。

2.本词多用叠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①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爪,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②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③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匹。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从。京师营建,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明史·蒋瑶列传》有删节)

注:①嬖幸,受宠的近臣或美人。②畀(),给予。③袿(guī),妇女的上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革    厘:改正,改革

B.帝幸承天,瑶从                扈:随从,侍从

C.京师营建,役京军              率:一概,全都

D.豪家所匿军毕出,募大减        直:直接,径直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瑶认为如果其他局都像内府军器局这样让宦官挤占太多名额,军队的财物就会被大量损耗掉,建议皇帝裁剪人手。

B.明武宗南巡到扬州,宠臣们索求的东西无所不至。蒋瑶坚持抵制,才使当地百姓免遭受严重损失,因此人们很感激他。

C.宫殿建成后,皇帝设宴宴请大臣,看见蒋瑶被安排坐在宫殿外面,就让皇亲们移到大殿右面来给蒋瑶让地方。

D.京城频繁大兴土木,蒋瑶建议招募平民充当劳役,并请示停止那些并不紧急的工程,既增补了人力,又节约了开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爪,不为慑。

(2)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

4.文中哪些事情体现了蒋瑶“全心为民”的特点?

 

查看答案

学习程度指学习中对知识加工的深浅和掌握的牢固程度。对下表显示的关于学习程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学习程度%

学习后间隔不同时长知识保持量%

1天

2天

4天

7天

14天

28天

100

20

14

5

2

2

2

150

37

33

27

22

20

19

200

50

40

32

28

25

24

 

 

A.学习程度越高,知识保持率越高。

B.提高学习程度,知识才不会被遗忘。

C.学习后的时间越长,知识保持率越低。

D.学习后的时间越长,知识保持下降越慢。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