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注)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巘:yǎn,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 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 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 “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B.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

C.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1.A 2.B 3.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还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考生做此题,首先学会审题,最重要的是要在理解诗歌大意和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注解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营造的意境不准确,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虫鸣犬吠,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以动衬静,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恬然静谧的春夜图。 故选A。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拟人手法的掌握情况,关于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具体要是要考生选出“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 A项,“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别出心裁,运用移情入景,把无知的春风拟人化成有知有情,说它深明世间人离别之苦,不让柳条变青!显见春风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伤心场面。 B项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 C项,“日暮东风怨啼鸟”,把东风拟人化,让东风抱怨啼鸟; D项,“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诗人通过对偶形式,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玉立、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无力卧”之状。因其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主要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春夜相聚时的景象的不同。从描写场景来说,钱起的《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主要写当时的景象,王维诗中“却忆山中时”“美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还回忆了往昔山中的生活并想象钱起回去的生活;从具体内容来说,王诗尾联说真羡慕你天明就要启程归去,安于采蕨生活轻视爵高官显,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生活闲适的羡幕,也隐含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调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意思是黄莺鸣啼,天色欲晓,宴席将散,心中不免怅然;抬眼望去,白云一片,环绕于孤峰之上,描写了送别的具体场景,“怅”也见出离别的惆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③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B.使骑逐射之         庄宗受藏之于庙。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门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查看答案

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虚写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B.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下列诗词名句不属于用典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D.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查看答案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B.陛,指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C.闲章是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D.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