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不仅表现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更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作为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编剧,达到“史诗”这个高度并不容易,须有书写史诗的胸怀和决心。

史诗胸怀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创作者需厘清不同物质基础、生产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形态差异,并分析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结构、生活形态,理解与当代生活不同的原,挖掘其蕴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历史剧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正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借此文艺形态了解本民族过去的历史、重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体味到历史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并有所思考和启发。

比如历史剧《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赵盾家族是晋国最大宗主,晋国很多人都是赵家门人,家风醇厚,世代依存。时遇关外游民犯晋,赵家经常组织门人御敌卫国。所以当赵家面临灭顶之突时,为其留下以期东山再起便成为家门人的原初动力和唯一希望,程要献子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形态下发生的。这一壮举不只是为赵家,还为许多依附于赵家的门人,为晋国,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的大义精神。

今天出现一些历史题材影视,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见心难见真,剧情雷人,同质化严重,观众也不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对历史缺乏认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才能够让历史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这要建立在创作者对大量一手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基础之上,从资料中找到历史背后的生活形和精神内核,再以建设性和思辨性视角理解历史,对美进行当代解码,编剧尤其是历史剧编剧,往往“功夫在诗外”,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这些都是日常功课。

史诗情怀的有效传达还离不开创作者对文艺创作规律的遵循,创作者需要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来叙述故事、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史学是史学,文学是文学,影视本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文学艺术有自己的叙事系统和样规则,在编剧结构的房子里只有艺术形象才住得进去,美学价值的突破往往也会带来思想价值的突破,比如,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在当下已经不能满是人们的审美需求,影视编剧写作时也不应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今天正处于一个前所有的大变革时代,不同文化互相激荡、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就更加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今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无论从事历史创作还是现实题材制作都应具有史诗胸怀,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选自刘和平《创作历史当有史诗胸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诗是表现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形态,体现人类发展内在的心灵史的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

B. 《赵氏孤儿》中“程婴献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大精神,这正是该剧传达的积极的文化精神之一。

C. 创作历史剧的影视编剧,不但要博览群书深入生活勤加思考,还要抛弃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

D.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创作历史应当有史诗胸怀,正确认知历史,发掘史诗品格,彰显当代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以强调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作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和认知本民族的历史。

B. 文章以《赵氏孤儿》的为例,旨在说明历史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而是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统一。

C. 文章指出史诗胸怀的建立与体现,须关注正确认知历史和遵循创作规律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D. 文章采用总分式与并列式有机结合的论证结构,鲜明地阐述了历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剧如果不能反映本民族的历史,传达出正确的唯物史观和积极的文化精神,就不可能有观众喜爱。

B. 只要能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就找到了历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具备了创作这部历史剧的史诗胸怀。

C. 历史剧作者遵循文艺创作规律,以美学的、文学的方式叙述故事,必然会出现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

D. 历史剧创作需要传达史诗情怀,体现精神、思想、美学等方面价值,让大众重拾文化记忆,有所启示。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创作历史剧的影视编剧……还要抛弃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第五段说的是“传统戏曲一人一事的叙述方法在下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影视编写作时也应局限于这种传统的架构方式和叙事方式”,“不应局限于”不等于“抛弃”。故选C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旨在说明历史不同于历史学术论文,而是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统一”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以《赵氏孤儿》的为例,应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分析其中包含的可以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故选B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历史剧如果不能……就不可能有观众喜爱”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从文中来看,观众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即便是无厘头恶搞的“历史剧”也会有人喜欢。B项,“只要能提炼出历史中蕴含的精神,就找到了历史故事的精神内核,具备了创作这部历史剧的史诗胸怀”错误,选项说法不全面,且“只要……就”的说法太绝对,第二段说的是“史诗胸怀的建立,首先离不开创作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但不能就此推出选项所说结论。C项,“……必然会出现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第四段说的是“从历史认识上正本清源,才能够规避创作中出现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和桥段”。故选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金秋十月,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庆典、展映及活动,给广大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深刻、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故事”成为人们津乐道的话题;“英模、人民、领袖、解放、建设、科技、富强、砥砺、奉献”成为人们倾注热忱的对象;“震撼、豪迈、幸福、缅怀、展望、自信”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表达爱国心声的高频词。

请你从上面语段的三套引号中,分别挑选一个词语,合成一则符合逻辑的标题(例如:中国道路·领袖·幸福),并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抒发国庆感怀的文章。要求之有物,兼顾议论与情,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府库,而待将军。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子何哂由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哂之。”

(5)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 ,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10)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C.“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2.“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如本诗中的“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该诗句如何“无理而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注)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巘:yǎn,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 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 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 “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B.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

C.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上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