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广州市以“图书馆之城”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广州市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图书馆事业法规制度体系。2015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中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等人均指标,明确了政府投入保障责任,创新了中心馆与总分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规范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行为。2015年12月颁布的《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对公共图书事业进行了整体设计,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建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
在“图书馆之城”建设过程中,广州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积极与书店、企业园区、咖啡店、公园、房地产商、教育机构、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地铁公司等合办分馆,以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力量大投入。2018年至2019年7月底,社会资金累计投入超过6700万元。截至今年7月底,广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建分馆55个,空间资源投入约3.34万平方米。今年1月至7月,这些分馆接待读者超过80万人次,外借文献超过31万册次,共建共享水平持续提升。
(摘编自《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渐入佳境》,《中国文化报》2019.11.21)
材料二:
材料三:
依次点击“图书-键借阅-送书上门”,填上小区地址,线上支付,只用2分钟,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小杨就成功地从“书香苏州”App上,借到了自己一直想读的《刀锋》。
“通过‘书香苏州’App和线上支付,读者可自主选择想借阅的图书,后台工作人员找书打包后,配送到临近的服务点。这种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的数字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非常便捷地将书籍资源配送给大众;另一方面,还将中青年读者群体激活了。”苏州市图书馆馆长助理费巍告诉本报,通过网络配送,“上班族”只需要走到附近的服务点,在投递柜处扫一下码,就能拿到借阅的图书,操作简单方便。
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 2018年图书外借量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全年发送快递包裹数47.87万个,平均每天发送1312个包裹抵达取书点。
据了解,2019年即将建成开放的苏州第二图书馆里,将建有音乐图书馆、苏州文学馆、设计图书馆、数字体验馆等,进一步提升公益性讲座、展览、培训的服务水平,通过文化超市、休闲书吧等服务设施,满足各类人群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自2018 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以苏州图书馆为代表的地方公共图书馆细化服务规范,呈现出崭新面貌。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也规定了各级政府及公共图书馆在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责任。最近10多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迅猛快速,跟发达国家处于并跑水平,24小时图书馆等处于世界领跑水平。李教授还表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有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基本服务,还需要“美好服务”,“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等应运而生,设施空间提档升级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1年:公共图书馆有了新变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29)
1.下列对苏州市图书馆配送图书流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点击“书香苏州”APP-填上地址-线上支付-拿到借阅图书
B.点击“书香苏州”APP-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
C.点击“书香苏州”APP-线上支付-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
D.点击“图书-键借阅-送书上门”-线上支付-后台找书打包、配送-读者服务点扫码拿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市打造“图书馆之城”,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积极规划,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2至2018年,中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和累计发放有效借书证数量均显著增长,反映了中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C.苏州市图书馆现藏书500余万册,2018 年图书外借量达509.5万册,其中通过网络借阅的数量就达到了106.1万册,图书流通率高,有效激活了读者群体的读书意识。
D.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借阅读书的地方,也应该成为满足人群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文化需求的地方,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生活质量。
3.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文化”,《易传》 中说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类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可否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即要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人生。
相对于西方哲学特别关注对“宇宙世界”与“知识”的反思、解释,中国哲学则侧重于反思和解释“人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解释,又特别强调对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问题的探讨,如“理想人格”“道德理性”等。当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探究,其所谓正义、美、善、理想国、公平、道德等,皆属于“人”的问题。但在对“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似乎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对“美德”与“正义”等作概念、逻辑的理论分析,使之成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另一种是以中国儒家孔子等为代表,强调以道德实践的方式践行“美德”与“正义”,即不从知识、定义的方面入手,而是从“人”的生命的道德实践入手,通过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来达到“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比较起来,中国哲学与文化在“人”的问题上,更关注人格养成的实践。中国哲学与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都非常注重安顿、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以此为中心,发展出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生哲学。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就非常重视“心性之学”。此“心”与“性”代表道德心,也即“道德的主体性”。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强调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的“道德心”立起来了,人才能够与动物相揖别,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若于道德上不能立,站不起来,那么,发展程度再高的科学、技术等文化,也会因缺乏道德价值的导向、追求,变得危险、可怕。
近观当下,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物欲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也随之而破坏。故关于“乡 愁”的现实概念与哲学概念的讨论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乡愁”的提出,点醒了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让每个人觉醒其真实的生命自我,不至于在物欲中丧失其本初。“乡愁”的提出,正表明我们所谓的学问不能仅仅是一种思想与理智的游戏,它应当关注生命,不让人的生命在物欲中迷失。因此,所谓“故乡”,不仅仅是人们的生养之地,更是指精神之家、文化之原乡。人要诗意地栖居于这个世界,不仅要靠高度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同样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以妥善安顿人们的身心生活为己任,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之所在。从这个角度而言,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乃至未来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作用都不容抹杀,我们要确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摘编自章伟文《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功能就是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让人安身立命、实现人的终极关怀。
B.不同于西方哲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探究,中国哲学侧重于反思和解释“人生”。
C.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重视道德的主体性,强调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D.“乡愁”概念的提出,让学者明白研究学问就要关注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当成思想和理智的游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易传》中关于文化的名言,论证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人生的重要功能。
B.文章主体部分通过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对比,来论证中国哲学更关注人格养成,更具有高度的人生智慧的观点。
C.文章从比较东西方传统哲学到批判当下社会的弊端,通过宏观的视野,以此确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D.文章采用了比喻、引用、设问、对比等多种论证手法,深入地阐释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在安顿人们身心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哲学与文化强调道德践行,比起重视概念、逻辑的理论分析,不关注人格养成实践的哲学,更适合安顿、解决人的身心问题。
B.中国哲学与文化,包含了儒家、道家,还有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在“人”的问题上,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生哲学。
C.有“道德心”的人,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价值的导向,避免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变得危险、可怕。
D.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以妥善安顿人们的身心生活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之家、文化之原乡,它的功能、作用不容抹杀。
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坚持,通常意味着忍耐、执着和自信。
《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通常意味着敏锐、勇敢和变通。
坚持和改变都需要经历艰辛,也都可以获得成功。
请以“坚持与改变”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请综合分析以下两个图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2017年浙江省选考科目呈现的状况,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0个字。
下面这张海报有五处毛病,请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海 报
第28届中学生《希望杯》影评征文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水平,鼓励大家积极参赛,学生会文艺部要求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来我校作“电影艺术欣赏与评论”的报告。报告时间为12月16日下午4点。欢迎各年级同学届时光临。
星辉中学学生会
2018年5月13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①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②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③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④无独有偶,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激扬得⑤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 )。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⑥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B.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C.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D.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2.文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想要在昆曲界获得地位,虎丘曲会对一个演员很重要
B.足够的地位会被昆曲界给予在虎丘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
C.演员在虎丘会上的亮相,他被昆曲界给予了足够的地位
D.没有在虎丘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