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__________?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____________。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________。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①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②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③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主要意思,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特点和内容特点,最后进行拟写。解答此类补写题,需注意横线处的上下文,努力从上下文中寻找出答案。第一道横线末尾标点是问号,可知此处应填问句;上下文讲的都是“大师”和“匠人”,可知此处应填的是关于大师和匠人区别的问句,比如“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第二道横线上文讲的是匠人的“高下之分”,要求填出其所在;下文是在举例说明这个所在。从所举之例不难知道这个“所在”是“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同样,第三道横线是讲判断大师的“高下”所在,从“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一句可知此处应填“有没有突破和创新”之类的句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       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诣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匀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       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疫在戏曲表演过程中,       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索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       的审美效应。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C.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D.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曾经作为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呈现一派太平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书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描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滑滑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请结合诗句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推进。此外,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积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

材料二:

因为10多年前堆放工业固废造成环境污染,浙江衢州的瑞力杰公司日前被法院判决支付124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家公司的污染行为,最早是县环保局在环境大整治中发现的,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将工业固废运走。固废是运走了,但留下的污染远远没有消除。当地检察院发现这一线索后,又对该公司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

以往,由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明确受损利益主体,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企业欠下的环境债就没法追讨,很多都不了了之。2017年7月《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可以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污染行为构成了极大的震慑。

据媒体报道,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均有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针对的都是污染环境行为。而以往,涉及国有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缺乏明确索赔主体,导致企业留下的污染,往往要政府买单治理。而现在,这些情况都大有改观。

(摘编自智春丽《环境债,休想赖》,人民网)

材料三:

在海口,很多党员干部对“三句话”耳熟能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美舍河是海口的“母亲河”,全长约16公里,穿城而过,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前,美舍河也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美舍河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河”,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生活,也影响到海口的发展和城市形象。多年来,海口对美舍河的治理一直在进行,主要通过末端截污、硬化河道和清淤等传统模式,但效果始终有限。

2016年年底,海口市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美舍河,逐步恢复了本来的“颜色”,再现了水清、景美、白鹭飞,不仅贏得市民的良好口碑,还赢得各界的广泛点赞。2017年8月,美舍河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日又荣登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批专项督查“光荣榜”,成为海口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在海口,越来越美的不仅有美舍河。位于三角池片区的东西湖,享有“海口之眸”的美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不少“闯海人”都聚集于此开始他们的闯海梦。后因长期受污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2017年5月,海口全面展开东西湖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建设”等方法,重建东西湖水生态。同年11月,启动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项目,仅用了120天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修复了城市记忆,打造了一个“最海口”的休闲文化体验圈。

(摘编自《海口日报》,2018年6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我国在重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重污染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B.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和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有力保障。

C.瑞力杰公司由于之前对环境造成污染,被法院判决支付高达124万元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一案件对促进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D.与美舍河相似,享有“海口之眸”美誉的东西湖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都焕发出生机活力,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堪称生态治理的典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B.过去那种由于缺乏明确的受损利益主体和公益诉讼主体而导致企业欠下的环境债没法被追讨的现象,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将会得到极大改变。

C.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遭到严重污染,还给沿岸居民生活、地区发展带来过不利影响。

D.由“臭水河”到海口生态名片,美舍河的变化说明治理河流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多种生态要素,摒弃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报道,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