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租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子行,三世                      比:接连

B.以其类乎滑稽,不               恤:怜悯

C.而妾母已再人                      适:出嫁

D.自宋季                             季: 末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求人可使报秦

B.子行一一鉴定之/大王不取也

C.久,人或诬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5.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

 

1.B 2.D 3.C 4.C 5.① 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 【解析】 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辨析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是否正确。本题, B项,“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他的(性格)与滑稽者类似,不以为意”,所以“恤”,在意、放在心上。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 D项的“乃”,都作副词,都相当于“才”。A项的“者”,虽都作助词,但前者表停顿,可不译;后者同前边的动词短语“报秦”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相当于“……的人”。B项的“为”,前者作介词,表对象,相当于“替、给”;后者作动词,认为。C项的“且”,前者作连词,表并列或递进,相当于“并且”;后者作副词,表时间,相当于“快要、将近”。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处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解题难度,作答时只需按照文言句子翻译的要求,根据语境,一一判断各个选项中的翻译是否准确即可。 C项,“非”,不是动词“非议”,而是表判断“不是”;“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的准确翻译是“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认为子行不是真的轻视所有人啊!” 故选C。 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间颠倒、地点错误、因国失当等多种情况。题中, C项,“子行被人诬告在先”错,错误在于被人诬告的不是子行,而是子行的妾。原文“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 故选C。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阅读选文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然后认真疏通文本内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内容,注意答题区域是“选文第一段”。先从第一段中找到“然性放旷,不事检束”几个字,然后从后面筛选出与此有关的具体表现,如“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然后用翻译,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分类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平凡的世界》原著,完成下面小题。

1.孙玉亭的大女儿叫什么?

A.兰香 B.卫红 C.秀莲 D.银花

2.农历八月十四日,双水村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是什么?

A.中秋节 B.打枣节 C.石圪节 D.秧歌节

3.《平凡的世界》双水村中的_____(人物名)常嘟囔一句:世事要变了!他有个大红烟布袋,袋上有四个字是_______________

4.请从《平凡的世界》的人物中任选一位(如:孙玉亭、田福军、孙少平、田晓霞……),写一段文字,介绍他(她)的主要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表达你对他(她)的认识和感情,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阳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月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它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材料三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静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归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欢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重要的时间节点,恐惧生命流逝。

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材料二引用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贾母道,__________(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_______(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___________

6.过年是中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合(qiè)     繁文节()      摇多姿(牵拉)

B.)      狗喷头(xuě)     情何以(能够)

C.)     澎激扬(bài)      张驰有度(拉紧、放松)

D.qiàng)   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食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7月23日,两名游客因未遵守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猛兽区严禁下车的规定,擅自下车,导致一死一伤。惨剧为何会发生?谁应该为此事承担责任?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说,规则就是用来遵守的,不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有人说,老虎吃人是常识,不懂常识很可怕。也有人说,动物园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救助措施,游客违规不等于园方无责。

请结合材料内容,依据你的理解,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偷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_____,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__ ,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__ 。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的在那里发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