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 “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 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 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应有的精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实在想不通”。 至少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快乐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快乐”还是“吃苦”的必然对立。教育界常提的概念是“激励”。有激励的教育和 “快乐教育”大为不同。 换言之,“吃苦”,或者说“接受挑战”,可以同时让人产生深层愉悦。这种愉悦不是打鸡血式的快乐与亢奋,而是学习者得到了与其智力相称的挑战,他们有所成长,有所变化。愉悦感和挑战性之间并无必然矛盾。 若重视激励,教学者就有义务创造教育条件,激发出学习者的兴趣和激情,这包括矫正学生的行为,提供合适的反馈。激励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设计。一旦我们去关注学生内心的激励,教育自然会四通八达地和神经科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联系在一起,这会使得教育学变得四通八达,气象万千,如一池活水。关注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也会让教学实践变得充满创意,时有突破。 常有人误解国外教育是容易的,简单的,嘻嘻哈哈,你好我好,没有作业,谓之快乐教育。这也不正确。1987年,美国教育者齐克云和甘普生提出的“本科教育七原则”中的原则之一,是“明确高标准”。学生自己也不希望学习中得不到拉升。但优秀的教育者一定是在追求温水煮青蛙,运用高效的教学设计,根据发展阶段和个人特性,不知不觉让学生学习,不断在提高。让学生学得进去才是王道。 发现学生“吃不饱”的时候,会有形形色色特殊禀赋教育、强化班,提高挑战。学生有障碍学习困难的时候,有特殊需求的教学,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这些具体做法实施起来都不难,难的是教育界能不能认可个人的重要性,认可个体的不同,认可人们对于学生的内心理解不足。有了这些认识,教育界自然会去寻求解决方法。 教育革新的起点,应该是一场话语的革命。很多时候大家在讨论错误的话题。要不要“快乐教育”,成了教育界的一个话语怪圈,大家都在里面转来转去,不必要地在排队。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从教育上抓上来。我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教育应该是吃苦的不是快乐的,但是学生的心理成长能够关注多少呢?教育如果不讲究以人为本的话,那这种教育始终是不健全的。“吃苦“教育和”快乐“教育是否考虑有效地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作文材料选择的是教育的话题,这是一个影响到千家万户,影响到每一个人,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的一个话题。面对越演越烈的学业竞争,考生有怎样的理解与认识呢?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今天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无论对考生,还是对我们教育者本身,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教育是不是就是一个竞技比赛,跑得快,跳得高,有速度,是不是就意味着成功。我们的教育难道就是拼体能、拼时间、拼努力,生命不息,拼搏不止。“赢”难道真的那么重要,教育是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前程吗?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与之相对的是,教育是一个生长、成长的过程,无所谓输赢,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教育了。会不会因为这样的一种认识,自然而然的发生,然后让教育变成了佛系,看不到青年人的拼搏与朝气。 考生可针对以上问题给出自己的认识。“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恐怕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考生应有自己的理解,并要结合两个观点,找到它们的合理的联系点。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谈透彻,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需要好好地琢磨一番。 参考立意: 1、教育中倡导的“赢”,换个角度,也是生长成长,我们青年学生要有“赢”的意识 2、要警惕一味的为了赢而赢的错误观点,但不排斥为了更好更快的生长成长,赢也可以是一种手段。 3、教育确实应该厘清它的最终使命,是为了生长与成长,当“赢”的意识已经压迫到青年学生的时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时候,我们要对“拼”“赢”要警惕。 4、有时候,适当的放下这些,可以让我们走得更稳更远。 结构示例:题目是《“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开头概述中国传统教育是讲究“吃苦”的,而西方则认为应当人性化,然后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接着提出钱文忠“快乐教育”的说法,又用南桥的观点进行反驳,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然后指出钱先生犯了一个二元化的错误,而在美国,没有“吃苦”或“快乐”的说法,而是提出应当“激励”,并分析指出愉悦感和挑战性之间并无必然矛盾。然后分析“激励”的价值和意义,再批驳对“快乐教育”的错误认识,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教育方案。最后提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教育心理的改变,教育如果不讲究以人为本的话,那这种教育始终是不健全的。“吃苦“教育和”快乐“教育是否考虑有效地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素材: 1、“世界不会慢下来等你,你不跑,就会被抛弃。”这句话成为哽在所有人心中催生焦虑的鱼刺。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好一个孩子,让他能适应快节奏的发展、赢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自由,变得越来越难:他们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争着将孩子送入重点学校,让孩子拼命奔跑,却收效微薄、仍然惶恐茫然。 2、郭德纲讲过一个小故事:“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那时候在学校一下雨别的孩子就站在教室里等伞。可我知道我家没伞啊,所以我就顶着雨往家跑。没伞的孩子你就得拼命奔跑 ! 像我这样没背景、没家境、没关系、没金钱的.一无所有的人,你还不拼命工作,拼命奔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 3、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儿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让你跟别人比学习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就业时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4、我应当教给你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很公平的世界,付出和收获永远成正比,投机取巧终究无法长久,如果你的野心远远超出了你的实力,你的才华只会害了你; 我应当教给你拼搏的精神: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每一个创业成功的老板的背后,也一样有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奋斗的辛酸历程; 我应当交给你独立思索的精神:我和学校所能教的,永远都是知识中的沧海一粟,在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你需要靠自己去探索,去追求,去完成远方星辰大海的开拓。 5、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跟上社会的”潮流“就可以的,还要看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年龄阶段去进行的。如今的社会上,成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消化不过来的,直接就凌驾到孩子的身上了。才上幼儿园的年龄,一些”称职“的父母就开始各种的着急,比如给孩子报读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以增加”技能“,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检查作业和每天在学校学习过的内容。家长们,别太着急,你的孩子现在都只不过是个孩子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孔子谓季氏:_________,是可忍也,____________? (《论语》)

⑵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⑶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⑷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周邦彦《苏幕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选读》)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

[注]①彻:通“撤”。

1.这两段文字对孝的认识上,前文可以用_______一词来概括,后文可以_____一词用来概括。(摘录原文词语)

2.比较、评析孔子与孟子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唐)无名氏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

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注)①叵()耐:不可耐,可恼。   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

1.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________ 。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

2.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孟尚书书

(唐)韩愈

愈白: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不为利疚。”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邪?小人邪?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灵,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辟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此也。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选自《韩愈文-与孟尚书书》,有删节)

(注)①杨:杨朱派   ②墨:墨翟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在方册          方册:书籍

B.不为威          :恐惧

C.礼乐崩而夷狄    :横暴

D.以至于今泯泯    泯泯:灭绝,消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求福利也                  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B.亦有说                    皆出于此乎

C.孟子辞辟之                蟹六跪二螯

D.以为功不在禹下者此也      重乡党所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答复孟尚书的信中,阐述了自己行事立身不愧天地,不愧苍生,无所惧怕,不会因为担心释氏降祸或想求得好处而改变自己对圣贤之道的坚守。

B.文章中对信奉者认为佛家会带给人祸患的说法,表示了怀疑,并从佛者的行事上分析,无论佛家是君子还是小人,这个说法都立不住脚。

C.杨墨学说曾阻止了儒家圣贤之道,韩愈与杨雄都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同孟子对正道的作用,认为孟子的功绩不会比夏禹小。

D.杨墨盛行,发展到后来,以致秦焚书坑儒,后虽汉代重兴儒道,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韩愈排斥佛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儒道危在旦夕、衰微灭绝的可怕境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释氏能与人为祸祟,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万万无此理。

(2)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的力量(节选)

梁晓声

当然,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

我们吃的粮食,诸如大米、小米、包谷、高粱……皆属农作物的种子;桃和杏的核儿,是果树的种子;柳树的种子裹在柳絮里,榆树的种子夹在榆钱儿里;榛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榛子,松树的种子就是我们吃的松子……都是常识。

据说,地球上的动物,包括人和家畜禽类在内,哺乳类大约四五千种之多;仅蛇的种类就有两千种以上;鸟类一万五千余种;鱼类三百种以上。虫类是生物史最多的。草虫之类的原生虫类一万五千余种;毛虫之类四千余种;章鱼、墨鱼、文蛤等软体动物近十万种;虾和螃蟹等甲壳类节肢动物估计两万种左右;而我们常见的蜘蛛竟也有三万余种;蝴蝶的种类同样惊人的多……

那么植物究竟有多少种呢?分纲别类地一统计,想必其数字之大,也是足以令我们咋舌的吧?想必,有多少类植物,就应该有多少类植物的种子吧?

而我见过,并且能说出的种子,才二十几种。比我能连绰号说出的《水浒》人物还少半数。

像许多人一样,我对种子发生兴趣,首先由于它们的奇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比如某些植物的种带刺,是为了免得被鸟儿吃光,使种类的延续受影响;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占据新的“领地”……关于种子的许多奇妙特点,听植物学家们细细道来,肯定是非常有趣的。

我对种子发生兴趣的第二方面,是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统,随粪排出,相当一部分种子,居然仍是种子。只要落地,只要与土壤接触,只要是在春季,它们就“抓住机遇”,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

我是知青时,曾见过最为奇异的由种子变成树木的事。某年扑灭山火后,我们一些知青徒步返连。正行间,一名知青指着一棵老松嚷:

“怎么会那样!怎么会那样!”--众人驻足看时,见一株枯死了的老松的秃枝,遒劲地托举着一个圆桌面大的巢,显然是鹰巢无异。那老松生长在山崖上,那鹰巢中,居然生长着一株柳树,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如发的柳丝,繁茂倒垂,形成帷盖,罩着鹰巢。想那巢中即或有些微土壤,又怎么能维持一棵碗口般粗的柳树的根的拱扎呢?众人再细看时,却见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使那巢看去非常的安全,不怕风吹雨打……

一粒种子,怎么会到鹰巢里去了呢?又怎么居然会长成碗口般粗的柳树呢?种子在巢中变成一棵嫩树苗后,老鹰和雏鹰,怎么竟没啄断它呢?

种子,它在大自然中创造了多么不可思议的现象啊!

我领教种子的力量,就是这以后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大宿舍内的砖地,中央隆了起来。且在夏季里越隆越高。一天,我这名知青班长动员说:“咱们把砖全都扒起来,将砖下的地铲平后再铺上吧!”于是说干就干,砖扒起后发现,砖下嫩嫩的密密的,是生长着的麦芽!原来这老房子成为宿舍前,曾是麦种仓库。落在地上的种子,未被清扫便铺上了砖。对于每年收获几十万斤近百万吨麦子的人们,屋地的一层麦粒,谁会格外在惜呢?而正是那一层小小的,不起眼的麦种,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

第二件事是有位老职工回原籍探家,请我住到他家替他看家。那是在春季,刚下过几场雨。他家灶间漏雨,雨滴顺墙淌入了一口粗糙的木箱里。我知那木箱里只不过装了满满一箱喂鸡喂猪的麦子,殊不在意。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

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

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

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

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有这样那样的种子,或由我们自己,或由别人们,一粒粒播下在我们的“心地”里了。可能是不经意间播下的,也可能是在我们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情况下播下的。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

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它们的生长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力量必如麦种隆起铺地砖一样,使我们“心地”不平。甚至,会像发芽的麦种鼓破木箱,发芽的豆子鼓裂缸体一样,使人心遭到破坏。

唯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

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

1.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

4.文章“土壤”转到“心地”,你对“心地”有着怎样的理解与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