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6月,四川成都一公园内,一场放飞萤火虫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主办方称,放飞的萤火虫共有10万只。有的萤火虫向上腾飞,绿光照亮了部分夜空;有的则落在了地上,不少市民逮住了正在飞舞的萤火虫。
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他说,放飞的10万只萤火虫将在3天到一周内全部死亡。萤火虫对生存环境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一旦离开原产地,难以存活。
大量萤火虫的死伤,令很多网友认为人工放飞萤火虫是一场“残忍的浪漫”。更有网友认为,这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这不是浪漫,是野蛮。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及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下面是某校校庆发给有关领导的邀请函的初稿片段,请在横线上填写最适当的词语。(每空两个字)
××中学喜迎七十①__________,并将于2019年5月8日举行建校七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值此②__________来临之际,谨向您对我校一以贯之的关心与支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七十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承前启后、再攀高峰的新起点,也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契机。在迈向新时代的征途上,我们衷心地邀请您③__________出席,④__________我校指导工作,为我校的发展献计献策,⑤__________盛举、共叙深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幻,在2019年开年迎来好时光。以前,面对“科幻”二字,电影投资人总是____。而今《流浪地球》高歌猛进,票房已超40亿元,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在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瞩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____,它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神舟一号、天宫一号……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流浪地球》为科幻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表达,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集体主义取代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带着地球一同流浪展现出的“乡土情怀”、出现在影片里的朱自清的《春》、春节十二响……
____,这是一部好作品,也对得起大多数的赞誉,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的路上“看到了希望”。但是,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与优秀之作仍有一定差距,弥补差距不是____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魅力。
B.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这部影片的题材是拯救地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影响。
D.通过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我们深刻体验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洋兴叹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一挥而就
B.望而却步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一蹴而就
C.望洋兴叹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一挥而就
D.望而却步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一蹴而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发展,更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B.一部成熟的电影,既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也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
C.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D.一部成熟的电影,不仅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也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以“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涵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闲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峡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有相似之处。
2.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