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鸿章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鸿章在事先已被祖先确定好的框架内进行的所谓改革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即使他兴办机械局、矿务局、铁道局、电报局,甚至苦心孤诣地创建了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军队将领皆从英国留学归来,军事操练皆用英语,然而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大臣面前,那个被罩在薄暮中的王朝就像一台过度破损的机器,早已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率。只有它的礼制,还在按照千百年前的模样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李鸿章像巧手的工匠一样富于敬业精神,他意识到自己要改变些什么。(    )。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于事无补。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惺惺作态的更符合历史逻辑的官员们。对于一个道德底线已经彻底崩溃的社会来说,对它进行局部修补,使它维持得久一点,对于大多数人反而是种痛苦,倒不如使其速朽,让所有的灿烂与阴影都化成无尽的尘埃散去。

1.下列各句中与“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C.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B.尽管从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中,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C.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抵消掉

D.然而在整个社会巨大的惯性作用面前,个人的一点有限努力很快会被无情地消解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B.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C.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所以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惺惺作态的官员们的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

D.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因为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倒不如那些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的惺惺作态的官员们。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本题中,题干“那支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中破折号的用法和B项中“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破折号的用法都是解释说明; A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话题的转换; C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语音的延长; D项,破折号的用法是表示意思的递进。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 前后句子是转折关系,应该用“然而”,可以排除A和B项; “抵消”更偏重于两者互相作用,而此处则侧重于社会惯性对个人努力的挤压,应该用“消解”,可以排除C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前一处“没等他迎来真正的辉煌,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是“李鸿章没有找到合适的力量支点”的结果而非原因,可以把“因为”改为“所以”。可以排除A和D项; 后一处“所有的业绩就已经幻化为无形”与“行为更符合历史的逻辑”前后照应,与“官员”无法实现内容上的照应,可以排除B项。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查看答案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①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与此手法相同、感情相似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查看答案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诗歌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人不能如此。

 

查看答案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A.一二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B.三四两句描写军队出征的情景。“牙璋”、“凤阙”两词,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仅仅四十个字,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