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适合的一项是()
A.蝶恋花丛舞步欢 B.蜂鸣花间叫声欢
C.燕舞杨枝倩影赞 D.虎鸣山澜发雄姿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大白话。 我却知道,有不少人, 很多人并非为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去构建自己的人生与生活。 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为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A.也许 但是 而且 因此
B.如果 而 甚至 因而
C.如果 但是 而且 因此
D.也许 而 甚至 因而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我不知道是谁的挂号信退回来了?”张师傅说。
B.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 版画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如木板、石板、钢板等)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
D. 中国的年俗:如剪窗花呀、贴春联呀、放鞭炮呀……每一项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学子的祝福。
C.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D.这是我编写的拙作《师说·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 )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世界中的ID变成现实生活里的“大咖”,古风音乐诞生之初应声寥寥,如今因何吸引无数“粉丝”?这背后,除了网络平台______、热门影视剧带动热点,优质歌曲本身才是主因。传统文化的宝藏______,诗词、戏曲、建筑无不可入词;而《论语》的人伦日用,《山海经》的神奇诡谲,在现代语言的刻画下,艰涩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过时”的岁月重新应时当令。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小众爱好也可大众化。
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______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但“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
B.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C.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D.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被古风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C.传统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是古风带来的
D.一种新的传统“打开方式”由古风带来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琴歌酒赋 鱼目混珠
B.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瑟调琴弄 鱼目混珠
C.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瑟调琴弄 鱼龙混杂
D.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琴歌酒赋 鱼龙混杂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大麦行①
唐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②,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③,问谁腰镰④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化用童谣。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B.三、四两句,前一句说敌兵掠夺范围之广,后一句说明一、二句所写凄惨景象原来是由“胡与羌”的骚扰造成的。
C.五、六两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D.七、八两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明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