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 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伽达莫尔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③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④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 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⑤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⑥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 样。”

⑦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1.第②段划线句中“平反昭雪”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引述了三个人的观点,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3.第⑤段提出“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请另举一例,并简要阐释。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在现实生活你遇到过“偏见”吗?请举例谈谈你对“偏见”的思考。

 

1.“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为“偏见”正名。 2.侧重点不同。分别强调了:伟人有偏见;所有人有偏见;为偏见“平反”(或“正名”)。 3.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强调环境与人对自身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时,未免过于绝对化。 4.首先,提出观点:指出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偏见”的错误观念,引用名人的观点为“偏见”正名。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论述:“偏见”产生的根源,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最后,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在偏见问题上要树立新观念。 5.比如在一个班级里,老师交给作为班长的我一个任务,把迟到的学生的名字记下来。有些人迟到被记下来,就会对我有偏见:认为不讲情面,给老师打小报告。这样的同学对事的理解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比如他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所以轻率下结论,在所难免的产生盲目偏见,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揣摩,进而确定其含义。 “昭”是彰明、显扬的意思;“昭雪”指洗雪冤屈,推翻诬陷不实之辞,恢复名誉;“平反昭雪”是为历史上的冤案批露真相,为蒙冤者洗清冤屈。根据画线句可知蒙冤对象是“偏见”,结合前文语句“‘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可知,“平反昭雪”是为“偏见”正名。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仔细阅读题干所涉及的内容,明确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最后归纳整理要点。 第②段作者首先提出“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然后引述了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三个人的观点,分析内容可知这三个人都对传统偏见观持否定态度,并认为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结合关键词句“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可知,萨顿所说对象是伟人;而桑塔亚那认为“理智是充满偏见的”是针对所有人而言。伽达默尔是“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并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所以三个人观点的侧重点不一样。 3.本题考查理解、阐释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回归原文,结合语境理解题干中所给的作者的观点;再根据平时积累,找出例子加以分析阐释。 第⑤自然段主要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然后作者提出“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据此可知有些成语中的价值判断本身就存在偏见。之后又举例加以说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说我们做任何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读书才是上乘的品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指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这样的成语的思想论断,本身就过于绝对,有局限性。根据以上分析举出类似成语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概括各段内容要点;再结合内容分析段落关系,把握整体结构脉络;最后再根据题干要求,整理作答。作答时,第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第二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第三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首先找出各段关键语句:①段中“千百年来,‘偏见’一词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②段中“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③句中“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④句中“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⑤段中“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⑥段中“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⑦段中“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据此可将文章可分成三个部分:①、②段提出观点;③、④、⑤、⑥段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⑦段总结全文并提出要求。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答题之前,先对作品的内容、观点有充分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旨,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注意结合内容、观点思考,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认识作随意的褒贬。 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文章开篇便指出历史上对“偏见”一词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所以本文从颠覆传统看法的角度提出应为“偏见”正名,并从四个方面具体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偏见”。结合原文语句可知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比如:“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等。答题时,需根据对文章的理解选取熟悉的事例来举例,谈对“偏见”的思考时,一定要结合文章观点,符合客观认识规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有人认为,当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加大,三口之家普遍存在,“差序格局” 所依赖的“地缘”与“血缘”关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适合用“差序格局”来定义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根据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谈一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 《短歌行》)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赤壁怀古》)

(3)《劝学》的第三段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其中作为该段分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一组短语包含了两副对联,对联所写对象分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请写出相关人名,并按照内容提示、对联的格式要求进行组合。(上下联各填3个序号)

①诗史数千言②浔阳千尺水 ③别离情④秋天一鹄⑤野老心⑥ 枫叶四弦秋 ⑦先生骨⑧枨触天涯 ⑨春水群鸥⑩草堂三五里⑪迁谪恨 ⑫勾留江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