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①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①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②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③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④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⑤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⑥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⑦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⑧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⑨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⑩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⑾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     烫了一下。

⑿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⒀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⒁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       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⒂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根据下面的注音,为第(11)段和第(14)段的横线处填写汉字。

yùn _______       _______

2.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的语言。

3.简要分析文中老歪的形象特点。

4.全文以《北京,南京》为题有何深意,请加以分析。

5.本文谋篇布局颇为巧妙,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1. 熨 壑 2.(1)设问。自问自答,反复纠结,无论去哪都会让另一个不高兴。表现了老歪对儿女的爱。(2)用词准确。“才”字前后,老歪不同的心境,“主意一定”才想到自己,只有在不担心儿女了才会想到自己,才会有自己的高兴劲。(3)多用短语,“搓背” “理发”“刮脸”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3.①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勤劳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 4.(1)标题里包含的是两个地名,正是儿子、女儿工作生活的地方。(2)也是令老歪纠结万分,不知去哪家好的两个地点。(3) 文尾两张车票表明孩子并不希望老人到自家来,平时所说是虚与委蛇。 5.①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是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内心的期盼和纠结,暗线是儿女在外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待父亲日益疏离的态度。②先扬后抑,卒章显志或欧.享利式的结尾)。小说前面极力铺陈老歪收到儿女邀请后的喜悦和村民的羡慕,最后才揭出真相,极具震撼力,很好地表现了主题。③伏笔照应巧妙。小说多处设伏,前后照应,巧妙暗示了小说的结局。如说到儿女的家庭组成的特殊性等等。 【解析】 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正确书写汉字一定要注意平时积累,区分形似字,结合字的结构和字所在词语结构,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熨烫指的是通过加热熨斗烫平衣料。一般使用熨斗熨烫衣物,以使衣物平整。熨,形声,从火,尉(yù)声,本义指用金属器具加热,按压衣服,使之平贴。沟壑指山沟,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比喻阻隔。壑,会意,本义:深谷,深沟。 2.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感知并理解文段内容。然后抓住语言特点,明确赏析角度。赏析角度一般有:(1)语言特色,如质朴、通俗、清丽、典雅等;(2)语体色彩,指文言、口语、书面语;(3)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4)词语使用,巧妙运用形容词、动词、叠词等;(5)句式,如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等。最后品味并归纳表达效果,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第⑾段写老歪拿定主意去哪并作准备。整段文字从遣词用句上来看,比如“才”字,写出这几天来老歪不知去南京还是北京的矛盾的心情终于释然;“破天荒”表现老歪这些年生活的不易,和要去省城的兴奋。用词准确。再如“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结构相同的短语,简洁而明快符合人物心情。从手法上看,“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自问自答,运用设问,形象地写出老歪的矛盾皆源于对儿女的疼爱。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找出文中主要事件,勾画出文中直接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最后认真思考分析,并选择词语进行概括。 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情节并勾画关键语句。“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他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这些表现他老伴去世多年,一个人孤单的生活,勤劳朴实,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普通农民;一人抚养子女,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城里住,是一个心疼孩子的好父亲。“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表现他隐忍寡言,孤独寂寞,是一个子女都不在身旁的空巢老人。把以上材料概括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分析结构特点,理解表层意义;然后从标题与文章内容、主题的关联入手分析其深层含义,体会是否蕴涵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是否用来表明某种意图,是否揭示某种哲理等;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从字面上来看,这一标题是两个地名,联系文章内容,这两个地点正是老歪儿女生活、工作的省城。从标题与小说人物的关系分析,老歪夜不能寐,纠结万分,就是因为儿女同时邀请父亲去省城,去北京,怕女儿不高兴,去南京,怕儿子不高兴,所以标题的两个地点暗示出人物矛盾的心境。从标题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分析,两个地点实际表现的是儿女互相推脱的冷淡,暗示故事结局和主题。 5.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的能力。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按顺序组织材料,从而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衔接自然。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关键语句,概括各段要点,理清层次关系;然后纵观全篇,结合文章情节的推进,人物塑造,主旨表达,从文章线索、记叙顺序、详略安排、写作技巧等角度入手分析其谋篇布局的特点;最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纵观全文,故事的主干情节是从老歪这个角度展开的。老歪这两天睡不着觉,在北京的儿子叫他去北京住住;在南京的女儿想他到南京玩玩。他心里不知如何选择,去北京,怕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又怕儿子不高兴。当老歪在同一天收到北京、南京同时寄来的车票时,结果老歪哪里都不去了。这是明线。他的儿女在外地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对待父亲的日益疏离的态度,“去南京的车票是北京的儿子给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南京的女儿给寄来的”,这是暗线。文章核心细节的形成是明暗两条线索的事件交汇而成。在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儿子、女儿表面上是很孝顺,但儿子要把孤独的老父送到妹妹处;女儿也是要把一把屎一把尿带大她的老父丢给哥哥。而这样的安排,小说在前面也多次设下伏笔,如儿女家庭组合的特殊性。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布局谋篇,最终揭示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儿女,表面上关心老父,其实骨子里对父亲的生活和情感比较冷漠且不负责任的主题。同时联想到儿子、女儿处理家庭关系的生活情境(日本媳妇;秃顶丈夫等),均暗含了现代城市生活环境中,年轻一代传统美德的丧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 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②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提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的不白之冤。伽达莫尔明确提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③现代思想家十分注重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④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 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⑤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⑥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 样。”

⑦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1.第②段划线句中“平反昭雪”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引述了三个人的观点,请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3.第⑤段提出“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请另举一例,并简要阐释。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在现实生活你遇到过“偏见”吗?请举例谈谈你对“偏见”的思考。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有人认为,当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员流动加大,三口之家普遍存在,“差序格局” 所依赖的“地缘”与“血缘”关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因此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不适合用“差序格局”来定义了,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请根据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谈一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 《短歌行》)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赤壁怀古》)

(3)《劝学》的第三段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其中作为该段分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