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衡哲的1914
上海外滩码头上远洋邮轮汽笛响起,送别的人挥舞着手臂,凝望着自己的亲友,有的甚至发出嘤嘤的哭声。这条船上载着一批特殊的客人——第一批获得清华奖学金的9 名女留学生。这天是1914年8月15日。
留学生之中,有个女孩与众不同:只有她没有哭泣的母亲或其他亲人来送行。因为受不了跟母亲离别的场面,她早早就跟家人说不要送别。这个女孩,就是有着诸多“第一”头衔的陈衡哲:第一批官派赴美留学的女留学生中的一员、“五四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这一年,她24岁。
除父母之外,三舅对陈衡哲的早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三舅常常对她说,世人对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三舅希望她有造命的态度,也相信她能创造自己的命运。她确实是这么做的,也做到了。
对命运的第一次抗争,是她7岁时拒绝缠足。她很幸运,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开明人士抨击缠足的陋习,虽然母亲以将来好找婆家为由,要求她缠足,但在陈衡哲多次拒绝后,便也作罢,让她得以保持一双天足。
她的第二次抗争,则是13岁时离开父母,去广州考西式医学院。她之所以这么执着于上学,跟她十一二岁时对梁启超、谭嗣同的崇拜有关。她曾经想当个穿白袍、骑白马,带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中国式贞德,但梁、谭二人的榜样力量让她最终确定了知性发展的人生道路。要实现这个志向,就必须接受教育,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和训练。于是,在13岁的这一年,也就是1903年,陈衡哲独自坐上了现代化的蒸汽船,前往广州。其时,虽然已经出现了各种新式学堂,但女子教育尚未被纳入教育系统——陈衡哲想上能接受西式知识训练的女子学校,除了她不喜欢的医学院,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因为年纪太小,陈衡哲在广州没被医学院录取,最后入读上海一所中英女子医学院。
接着,17岁,陈衡哲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挑战:她父亲让她回成都,家里有一门亲事在等着她。她坚决拒绝,表示自己 “永远不结婚”。父女俩的对峙,以她晕倒、父亲软化告终。父亲答应她不再提她的婚事。
在成都呆了一年后,陈衡哲再次孤身上路,去常熟的姑母家借住。在姑母家,她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带来的亢奋期。她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在举国皆狂的时期, 我却不知不觉地长成了一个头脑冷静、不抱任何幻想的女子”。
1913年冬天,经姑母介绍,她在常熟乡下当起了家庭教师。她经常忧郁地自问: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种生活和父母包办的婚姻生活有什么两样?
转机在1914年来临。5月的一天,陈衡哲在报上看到了清华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招募首批赴美女留学生的消息。这次招考没有学历要求,满足“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条件的女孩皆可报考,通过考试的话,就能获得奖学金去美国学习5年。
当时一共有41人报名。笔试持续一周,每天上午考3门课,下午考两门。考试的科目中,有一半是陈衡哲从来没学过的,比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几何、代数等。她有投机取巧的时候,比如考美国历史的一道题目:“安德鲁·杰克逊为什么被弹劾?”她回答 “因为他违反了宪法”,她觉得自己这样回答十分聪明。后来她得知,她的美国历史不及格,那些含糊其词的回答都没有得分。大部分时候,她回答自己知道的东西,不知道的就不回答。那些她完全没学过的科目,她只写下 “从来没学过这个科目”,然后就交白卷。负责招生的人告诉她,这个举动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来到美国后,陈衡哲首先进入位于纽约州的普特南女子中学学习。那时的留美学界有两件大事,一是白话文学运动,一是科学救国运动。两大运动的提倡者分别是胡适和任鸿隽。彼时,陈衡哲对他俩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任鸿隽和陈衡哲相识,缘于《留美学生季报》。在《五十自述》中,任鸿隽回忆自己如何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余读陈女士之文而识其名,盖自前一年余主编 《留美学生季报》得陈女士投稿始。当时女士所为文曰 《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在国内已不多见,求之国外女同学中尤为难得。余心仪既久,1916年夏与陈女士遇于伊萨卡,遂一见如故,爱慕之情与日俱深,4年之后乃订终身之约焉。”
以任鸿隽为开端,陈衡哲结识了在美国的胡适、杨杏佛,以及在国内的蔡元培、朱希祖等风云人物。其中,胡适更视陈衡哲为平生知己。
1920年,陈衡哲学成归国。这一年,她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并与任鸿隽成婚。能让抱定独身主义的她改变主意,与任鸿隽的一段表白不无关系:“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陈衡哲在当时学界的地位之高,从今圣叹所著 《新文学家回想录》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可见一斑:她曾被西南联大请去做讲座,头两排留给教授们坐,但来的教授太多,就连姚从吾、雷海宗等几位名教授都只能站在台角听。讲完后教授们纷纷上前向她致敬,有叫她“老大姐”的,有叫她“陈先生”的,但没有人叫她“任太太”——虽然此时她已辞去教职多年。
(本文选自谭山山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去美国留学时,只有陈衡哲跟家人说不要送别,她多次孤身上路,这说明她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子。
B.在常熟做家庭教师时,陈衡哲经常忧郁地自问:我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说明她性格忧郁。
C.任鸿隽被陈衡哲的才情折服,称赞其文《来因女士传》文辞斐然,并生爱慕之心,这从侧面烘托了陈衡哲不凡才学。
D.在陈衡哲辞去教职多年后,人们仍恭敬地称呼她“陈先生”,而没有叫她“任太太”,说明她学识渊博,人格独立,大家对她十分敬重。
E.在陈衡哲的人生中,她的三舅、姑母、梁启超、谭嗣同都对她产生过重大影响。
2.文章中哪些事件表现出陈衡哲对自己的人生采取了“造命”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3.从陈衡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如古玉,碧彩天成
釉是附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能使陶瓷表面光洁并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不同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中,会使釉面呈现不同的颜色。
窑变,是指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精准地控制温度和窑内气氛,而烧制出来的部分或全部釉色偏离原本预定釉色的一种 “事故”。雍乾时期的窑变釉是瓷器史上一个艺术高峰,而早在此高峰之前的近千年前的唐代,窑工们因为烧制黑釉瓷过火而收获了一种崭新的颜色釉———茶叶末釉。
早期,茶叶末釉主要在耀州窑 (陕西铜川)进行烧制,后来,浑源窑 (山西)等北方地区其他窑口也烧造茶叶末釉瓷。然而在唐宋时期,依然还是以耀州窑为最,其他窑口都无法与之相比。当然,由于技术的原因,耀州窑的茶叶末釉和雍乾时期的相比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还依然存在着胎质较粗、胎土不匀 (呈灰色或黄色的胎骨中,有肉眼可见的气泡和颗粒状物质)、施釉不到底等缺陷。
明清时期宫廷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爱使用颜色釉瓷,到清代,甚至对各种颜色釉的使用都进行了身份限制。因此,明清两代官窑都非常注重颜色釉瓷的生产,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惜工本进行改革和创新,烧制出来许多空前绝后的精品瓷器。其中, 完美的茶叶末釉终于出现。据记载,明代御窑厂所生产的茶叶末釉,因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而被称为 “鳝鱼黄”。雍乾年间,唐英督导景德镇御窑厂,期间致力于陶瓷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其中包括对原料精选细淘,反复试验,掌握了制坯胎和釉汁的合理配方和烧成条件,并且对多道工序进行细致的分工。在施釉上改进方法,在器物内部采用荡釉法,外部采用吹釉法,克服了蘸釉时造成的釉面不平、不匀和易破的缺点。因而,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坯胎纯净,釉色温润纯正,造型规整,装饰精致美观,代表了茶叶末釉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茶叶末釉在唐英督造时期由唐英命名为 “厂官釉”,“茶叶末”是 《陶雅》(清)一书中记录古玩商人的叫法。书中还记载 “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茶叶末因其表面似黄似绿的颜色而得名。其因釉色色调的深浅有别、年代不同,又有“鳝鱼黄”、“蛇皮绿”、“蟹甲青”、“老僧衣”、“油绿釉”等不同的称呼。而本质上, 茶叶末釉是一种高温结晶釉。它的化学组成特点是铁高、镁高、钙高,镁的含量必须在 2%以上。而分布在器物表面的茶叶细末也并非人为制作,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动从釉中析出的晶体,而烧制温度要在1250-1280℃之间,还原气氛为主,冷却要慢,在瓷器制作当中,属于要求比较苛刻的一种。
茶叶末釉釉面无光,古朴平和,在后期,也用做仿古、仿青铜瓷器中。它原是烧成缺陷,然而古代人民敏锐地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不断钻研创新,掌握烧制的配方和技术,使这种纯净古朴的釉色,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创造。
1.下列关于“茶,叶末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时期,窑工们因为烧制黑釉瓷过火而,收获了一种崭新的颜色釉。
B.茶叶末釉釉色温润纯正,造型规整,装饰精致美观,代表了茶叶末釉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
C.唐宋时期 烧制茶叶末釉以耀州窑为最,其他窑口,都无法与之,相比,雍乾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坯胎纯净。
D.茶叶末釉,烧制温度要在1250-1280℃之间,还原气氛为主,冷却要慢,在瓷器制作当中属于要求最苛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陶瓷的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不同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 在不同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中 会使釉面呈现不同的颜色。
B.窑变,是指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由于无法精准地“控制”温度和窑内气氛,而烧制出来的部分或全部釉色偏离原本预定釉色的一种 事故。
C.唐宋时期,由于茶叶末釉存在着胎质较粗、胎土不匀、施釉不到底等缺陷,所以不能被时人接受和喜欢。
D.“茶叶末釉”因釉色、色调的深浅有别、年代不同,有“鳝鱼黄”、“蛇皮绿”、“蟹甲青僧衣油绿釉”等不同的称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叶末釉,从唐代被发现历经宋明到清雍乾年间,终于克服各种缺点发展到完美。
B.明清两代官窑都非常注重颜色釉瓷的生产,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烧制出许多空前绝后的精品瓷器,所以宫廷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喜爱使用颜色釉瓷。
C.茶叶末釉虽釉面无光,古朴平和,但“娇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笵为瓶,最养目。
D.茶叶末釉这种纯净古朴的釉色,能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创造,得益于古代人民敏锐地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不断钻研创新掌握了烧制的配方和技术。
在下列两项中,任选一项,完成作文。
(1)我校每年开学季都举办艺术节,今年恰逢建国七十周年大庆,遂决定合而为一。怎样突显艺术节及国庆双重主题而又不冲突?怎样把本次活动办得彰显爱国情怀,弘扬正气,正能量满满?怎样把活动办得创意十足,青春靓丽?怎样做到严整有序,周密稳妥?你现在就是本次活动的总导演、总策划,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活动实施方案,字数不少于800字。
(2)以《未来在哪里?》为题,自己确定主旨,完成一篇800以上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名言参考)
(1)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2)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爱因斯坦
(3)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赵鑫珊
(4)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刘墉
(5)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能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日本·东野圭吾《时生》
(6)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美国·沃尔特·艾萨克森《乔布斯传》
“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停止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位老先生,头发斑白,衣着朴素, ,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A.风趣的谈吐,渊博的知识 B.谈吐学问,风趣渊博
C.谈吐风趣,学问渊博 D.谈吐风趣,渊博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