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又到大学毕业季,到什么城市工作成了大学生们的热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又到大学毕业季,到什么城市工作成了大学生们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甲说:生活成本低、环境宜居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乙说:竞争不是很激烈,生活、工作节奏较慢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丙说:收入高、物质条件较好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大学生丁说:能提供较好发展平台的城市是我的首选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大学生到什么城市工作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的选择环境宜居、工作节奏慢的城市;有的选择工作报酬高、发展空间大的城市,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观。 到底谁对谁错?其实无需纠结,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即可。 大城市大咖云集,机遇众多,发展空间大,包容性强。2018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行榜中,北京一骑绝尘,占据2万余家。拥有如此规模的企业,给了更多人发挥才能的平台。同时,大城市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竞争压力,也让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竞争使城市更有活力,投身于充满竞争的环境可以促使人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选择有发展空间的城市很重要。从某种角度讲,它影响着个人的视野和发展高度,所以选择不可不慎重。 孟子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后来,母亲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因为置身于美丽的杭州,少年时的马云获得了在西湖边为外国人做导游的机会,同时让外国人教自己口语。这段经历让他获得了学好外语的机会,也开阔了视野。因为外语出众,马云和朋友出国考察,发现了互联网这一机遇,回国后他决定投身互联网产业,才有了后来的商业帝国——“阿里巴巴”。假如当初没有这些有利条件,马云也不会获得现在的成功。 当然,小城市的慢节奏,可以让我们充分地享受人生。 闲暇之余,可以呼朋唤友,于觥筹交错之中,悠闲自得地畅谈人生,一边唱着“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一边尽享生活的平和与美好。不用为挤地铁而早起,不用背负高额的房贷,更不用忍受糟糕的尾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和“墨”并无错误,关键看你选择“朱”还是“墨”。 选择需要慎重,选择之后却需要坚守,而坚守需要笃定,心猿意马只会让我们错过自己该有的幸福。一些人身处僻静的城市,在“抖音”和“快手”中虚度年华,羡慕着大城市的繁华,却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唏嘘感叹;一些人望着大城市拥堵的滚滚车流,向往着小地方宁静平和、喂马劈柴的生活,却因舍不得眼前的繁华而暗自纠结。 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明白自己想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活出理想的诗与远方。 【解析】 这是一道选择型任务驱动作文,题目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要求考生面对多种选择,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 材料为考生们提供了四种不同的观点,前两则材料里的大学生注重生活成本低、环境宜居;后两则材料里的大学生注重个人收入与发展空间。不同的选择标准,体现了大学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 考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是多样的。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则材料提炼观点,也可以分析比较,综合立意。然而不论选择什么角度,考生都要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就事论事,停留于材料的表面。 【审题】 审题提示 (一)限制性 1.内容限制。材料提示语中的“大学生”“毕业”“到什么城市工作”等词语都对内容做了限定,材料提供了四种看法,写作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此范围。 2.思维限制。材料给出了四位大学生对“到什么城市工作”的选择和理由,暗示考生要注重比较、权衡和选择,分析时要结合现实条分缕析,避免空泛议论。 3.写作对象限制。作文题目限定文章是写给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考生写作时需要时刻注意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一写作对象进行说理。 4.文体限制。“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引导语暗示考生选用议论文体更佳。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前两则材料侧重选择环境宜居、工作节奏慢的城市;后两则材料侧重选择工作报酬高和发展空间大的城市。四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各有其道理,考生可就其中的两则材料或综合几则材料来提出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从客观条件来看,小城市竞争压力小,生活节奏慢,空气环境好,归属感强烈;大城市机会多、资源多,发展空间大;从精神层面来看,可以谈不放弃对梦想的追逐,趁年轻去奋斗;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当不同的选择摆在面前,我们不一定要选择最容易的,而应该选择最值得的。选择一份热爱的工作,在一个热爱的城市,过一种喜欢的生活,乐在其中,才是幸福的。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都会触发我们的联想和思考,考生可以充分展开行文。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进行类比联想或对比联想,立足工作城市的选择,具体分析,充分论证。此外,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个体的独特性,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行文角度自然会不同。“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进行个性化写作的用意。 【立意】 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适合发展的城市最值得选择。 3.爱我所爱,坚持理想。 4.忠于自己的选择。 5.尊重多元价值观下的多样选择。 6.只要有心,哪里都可以找到诗和远方。 【结构】 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然后引材料,提观点——无需纠结,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即可。接着分析大城市的优点,列举孟母三迁和马云的事例证明大城市影响着个人的视野和发展高度;继而分析小城市的优势——慢节奏,可以让我们充分地享受人生。最后回扣论点——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明白自己想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爱我所爱,忠于自己的选择,活出理想的诗与远方。 【素材】 1.有能力、有智慧的年轻人,将青春安放到大城市,可这个“安放”有前提。“有能力”意味着,有突出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一定拥有光鲜的文凭,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高人一筹,能在人满为患的大城市拥有一席之地。“有智慧”就更有特殊内涵,仅仅具有专业水平是不够的,更要有较好的社会生存能力、心理能力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发展上,达到真正的成人状态,面对未来各种挫折和心理的沉痛打击,能够顺利化解,坦然自若。不能说当今很多青年多缺乏这种能力,单就媒体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很多将青春安放到大城市的人,并没有做好实力和心理的准备。我特别要强调“心理智慧”,是因为很多青年,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非常少,甚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缺乏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在一哄而上的“向大城市进军”中,盲目从众,甚至将二线城市的舒适工作扔掉,去大城市蜗居。而大城市给予这些年轻人的,往往是拒绝,甚至是不公平的排挤,让他们成为边缘群体。于是,这些奋斗者就会出现不适应的症状,对工作现状不够满意,对解决 “住房难”缺乏信心,进而情感焦虑、意志消沉。 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呢?“顺其自然”就是对已经出现的症状,比如焦虑不安、抑郁失眠等,不管它,不理它,要愉悦或痛苦地接纳。因为情感和心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凭借意志和毅力改变情感,只能是一种虚妄,是一种自不重力。要想顺其自然,就要在不厌其烦的现实工作和劳动等实践中充实自己,进而拥有良好的心态。生活的唯一准则不是以情绪为准则,而是以充实为准则。所有的不安、虚妄和执著都源于有所期待,因此,笔者建议年轻人,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妨脚踏实地在三线城市工作,哪怕在普通岗位,哪怕在卑微职业,只要你心境淡泊,干好本职工作,它们同样是青春适合安放的位置,也是你人生起步时可贵的积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金字塔塔基,而不是塔尖。何必非要削尖脑袋往塔尖上挤?接纳自己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就是最好的顺应自然! 2.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很多人在择业时,对于去哪个城市工作都是早就想好的,有时甚至把城市的选择放在职业的选择之前,只要让他在心目中的城市工作,做什么都无所谓,这种想法是很有害的。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他的核心职业竞争力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一个求职者,是你去适应你工作的城市,而不是城市来适应你,所以,当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这个城市的特色,发展状况,自己能否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否适应这里的一切等等问题。所以,我们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一定要同时考虑一下到底哪个城市比较适合自己。 3.偏向于回家工作,对去一线城市发展的意向不不高,主要原因有几点: 1、在家人身边比较方便,可以减少很多独自打拼的琐事,便于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2人脉很重要,去到外地打拼几乎是从零开始,就增添了很多困难。 3、很多同学不愿意到一线城市而回到二三线城市工作,是因为大城市节奏快,工资虽高,但结合当地的物价消费水平生活会过得很艰辛。 4、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很多人也觉得在刚毕业之际,很多自身条件没办法跟上一线城市的节奏。 当然,小部分人也认为毕业后到大城市发展是很好的,主要有几点理由: 1、可以给自己一个较远大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2、大城市机会更多,在慢慢的奋斗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同时积累更多的人脉关系; 3、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自力更生; 4、我们应该积极创业,不为别人打工,自己做老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的文字介绍和要求,拟写上下联。

(1)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有的是在教材课文的基础上拓展的,有的则纯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请选择自己阅读的书籍,完成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西游记》师徒取经遭遇困难

(2)“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请结合个人感悟,完成下联。

上联:一带一路朋友遍天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为救火牺牲的英雄们写一段敬辞,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要求:符合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个字。

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凉山州支队指战员和地方扑火队员共689人在海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失联。截至4月1日18:30,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灭火中失联的30名扑火队员的遗体已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27名森林消防员中,其中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查看答案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①万人空巷,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②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③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陶庵梦忆》)④无独有偶,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绪激扬得⑤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欣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    )。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⑥铺天盖地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文中心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B.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C.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D. 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了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2.文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3.下列住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想要在昆曲界获得地位,虎丘曲会对一个演员很重要

B. 足够的地位会被昆曲界给予在虎丘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

C. 没有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

D. 演员在虎丘会上的亮相,他被昆曲界给予了足够的地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蒹葭苍苍)》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高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即使被肢解、殒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 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