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谨代表全体兄弟姐妹,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智慧的光芒,殷切期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⑴“兄弟姐妹”改为“在校同学”⑵“尊敬的”改为“亲爱的”⑶“励精图治”改为“刻苦学习”⑷“搜寻”改为“探寻”⑸“殷切期望你们”改为“希望我们”。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先明确语体要求,看清是用书面语还是要用口语,然后认真阅读正文部分,根据语境,结合词语的谦敬色彩和使用对象、使用场合等认真分析。这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 “兄弟姐妹”不适合毕业典礼这一庄重的场合,应该改为“在校同学”;“尊敬的”是对长辈或宾朋的尊称,是敬辞,此处修饰对象为“学长们”,应改为“亲爱的”;“励精图治”指的是治理国家等大方面兢兢业业,用在这里词义太重,应改为“刻苦学习”;“搜寻”指无目的的寻找,此处是说“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智慧的光芒”,有探索寻找之意,应改为“探寻”;“殷切期望你们”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告诫,此处不合人物身份,应改为“希望我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兰芳6岁开始学艺,在曲坛耕耘已逾半个世纪,其表演独具一格,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形神兼备、潇洒大方,她的声音早已成为_______的“中国好声音”,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长篇评书《岳飞传》,曾先后在百余家电台播出,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

评书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说到如何应对来自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的冲击,这些年刘兰芳_______,对此看得很清楚,也有了应对的方法。让传统评书艺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方面,刘兰芳一直是个“赶潮人”。面对这样一个时髦的刘兰芳,好多书家也只能_______。

从早年用广播搭建“空中舞台”,把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到后来录制电视评书节目,用画面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刘兰芳都收获了成功的经验。如何适应今天的信息时代,如何做好“网络评书”,刘兰芳和她的学生们早已着手在做:首先是技术上的改进,用网络搭建评书新舞台,将播出后的评书节目及时传到网上,方便听众在手机、电脑上随时点播: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运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都有“精神上的故乡”。对此,有些人_______,刘兰芳却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评书艺术要宣传正能量,得有感人至深的好作品,还需要我们的表演者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只要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年轻的听众就能被吸引,他们才能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噪一时  耳濡目染  望尘莫及  不以为然

B.家喻户晓  耳闻目睹  望其项背  不以为然

C.家喻户晓  耳闻目睹  望尘莫及  不以为意

D.名噪一时  耳濡目染  望其项背  不以为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书艺术更加趣味化、生活化,跟上时代的脉搏

B.使评书艺术更加生活化、趣味化,跟上时代的脉搏

C.评书艺术跟上时代的脉搏,更加生活化、趣味化

D.使评书艺术跟上时代的脉搏,更加趣味化、生活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好的作品加上好的表演,年轻的听众就能被吸引,就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B.只有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年轻的听众才能被吸引,才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C.只要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就能吸引年轻的听众,就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D.只有好的作品加上好的表演,才能吸引年轻的听众,才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补出下面空缺处。

(1)李白《蜀道难》一诗想象奇特,其中“①_____,②_____”两句写出了连峰之高、绝壁之险,衬托出蜀道之艰难。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③_____,④_____”两句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⑤_____,⑥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①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  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②术:道路。③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意在强调诗人忙于赶路的急切心情。

B.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五、六两句,景物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时中书范缜闻其行业而善焉。会缜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等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选自《梁书·裴子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B.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C.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D. 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偏孤,指早年丧父或丧母。古人对死很忌讳,故称父母之死为“见背”“弃养”。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国子博士,学官名。始设于晋朝,最初只有一名,此后历代沿袭此官,唐代时,隶属国子监祭酒,共有六名,分掌六学。

C. 五鼓,也叫五更或五夜。因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得名。文中指五鼓时分,即凌晨五点到七点。

D. 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之“中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子野恪尽孝道,感动苍生。祖母去世时,他才九岁就悲痛泣血;父亲去世,他离职服丧,每到墓所,哭泣处草木都为他枯萎。

B. 裴子野才华横溢,令人叹服。年少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尚书仆射范云、撰写《宋书》的沈约甚至高祖,都对其文才赞美有加。

C. 裴子野施行德政,以理服人。任诸暨县令时,不施行鞭打刑罚,以理服人,以理息讼;大家都称赞他,全县没有诉讼事件。

D. 裴子野自守操行,舍家济人。家里没有住房,借用官地二亩修建茅屋得以栖身;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所得俸禄分给贫困的亲戚。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

(2)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土炕

大娘住在陕北羊儿沟。她娘家是关中人,十九岁时她嫁到这里。丈夫姓王,比她小了三岁。她觉得这地方不错,尤其是那土炕,在关中没有见过,她就感兴趣了。土炕很大,占了整整后半个窑。她提议把炕盘小,丈夫不同意,说将来要生儿育女。她想:真有七八个儿女了,那炕下的鞋子会一摆一长溜呢,就又痴痴地笑。

土炕成了她的天地,她在上边纺线、纳鞋帮;在炕上摊开包袱,一有空闲,就翻弄那些各色布头、丝线;晚上在上边和丈夫说悄悄话。她想:男人家走州过县,女人家就是要守住这块土炕。

这时候,日子不安宁起来。这一天,一个掉队的女八路来到窑洞。这女八路腰身很笨,她一眼看出有着身孕,就做汤烧水,让女八路坐在土炕上。她说:

“快上炕,咱们陕北,就是这风俗,家里人几辈睡一个炕哩。”

她让女八路睡在西边,让丈夫睡在东边,她在中间躺下,作了个界墙。那女八路还是不肯睡下。她只好推醒丈夫,让他睡到灶口前的脚地,说只许面朝外。丈夫一夜没敢翻身。

她知道了这女八路叫龚娟,是个宣传员。龚娟后来生了个女儿,她们就叫她猫猫。龚娟要去追部队。临走,给她跪下说:“大姐,这孩子带不走,就托付给你。”

她开始在这土炕上养着猫猫长大。她让丈夫去卖了炕上一条新被子,买回来一头奶羊,天天给孩子挤着吃。猫猫长到三岁,丈夫得了痨病,没了。她哭了一场,不去改嫁,从此做了寡妇。那年她刚刚二十六岁。

家里一切开支全靠她纺线,她纺线又快又好。新中国成立后,猫猫长大了,她供着去读小学。可是这年秋天,她们正在院子里打枣儿,嘟嘟地开来一辆小车,车上下来一位壮年妇女叫她一声“大姐”就哭了。那女的说她是龚娟。龚娟说:“你跟我一块进城去吧,我永远叫你姐姐,猫猫也永远叫你娘。”

她笑笑,说她有什么功劳,要到城里去?就劝说猫猫认了亲娘,猫猫不去,她倒变了脸。第二天,她欢欢喜喜打发龚娟母女走了。车一拐过山弯,她却扑腾在路上,哭得哇哇的伤心。

后来,龚娟病故了。猫猫参加了工作,信便来得少了,也越写越短,最后竟再没有来过一句话了。她却老是盼着,过两天就去邮电所打问。

村里人都说她应该去找猫猫,让猫猫养活她。

“如果是为了如今养活我才收养她,那我成什么人啦!”

她不埋怨猫猫。只是这大炕,睡起来觉得太硬。她什么都可以丢下,就是不舍这土炕,夜里睡在上边,可以做好多梦,梦见她的丈夫,也梦见猫猫母女。

那几年里,干部经常下乡。村里就把女干部派到她炕上来睡。她很乐意,十个八个都让挤在土炕上。她睡的迟,挑灯看她们每一张漂亮的脸,一看见那炕下的鞋,就想起当年和丈夫说的话,没笑出声来,却去把各色格式的鞋放得整整齐齐。

有人说,猫猫成了走资派,被剃光了头游街。一日,猫猫给她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孩子受人歧视,想让大女儿落户到养母这。

猫猫的十六岁的大女儿秀秀不久就来了。从此,土炕上睡了秀秀,她夜夜给孩子讲猫猫小时候的事,婆孙俩就笑一笑。村里人见她护着秀秀,谁也不敢作践。

过了两年,秀秀进城看猫猫,一个月没有回来。她很着急,拍了电报去才收到回信说,猫猫平反了,让把秀秀的户口迁回城里。

她一颗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村里人都在说秀秀在城里不会回来了。“秀秀说要回来的,她说我这土炕好呢。”她总是这么说。

但是秀秀到底没有回来。她一个人睡在炕上,只觉得炕大,炕空……这天天明时,浑身发烧,睡倒不起了。又过了三个月,她知道自己不行了。村里人说,“给秀秀母女打个电话,接你去大医院看看,或许会好了呢”。

她不同意,说是活到时候了,不必告诉秀秀母女,更没必要进城去治了。第三天黎明,她气弱得只有出的,没有入的。村里人都围在土炕边,她说:“都上炕坐吧,这土炕大,能坐得下,大家都来看我,我也死得下了。”

窑空起来,没几年就在雨天里塌了,把大土炕埋在里边。后来,好些下乡的女干部都问起她。知道情况后都伤心落泪,怀念那土炕,说土炕上好,又大,又舒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从女主人公出嫁到去世,但风格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B.女主人公知道秀秀没事,所以她“心放了下去”,“又一颗心提了起来”是怕秀秀不再回来,自己曾经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C.小说描写朴素中见真情,如写女主人公夜里看女干部熟睡的脸,摆整齐炕下的鞋,直击读者内心,让人感动。

D.小说结尾写女主人公去世后,窑塌了,土炕被埋。下乡女干部伤心落泪,怀念舒适的土炕,其实是对女主人公的感恩和怀念。

2.文中画波浪线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几经起伏,试结合文本分析。

3.“土炕”见证了女主人公的一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土炕”在作品中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