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图一  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  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 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睡觉的他们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影响生理周期,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使用者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D.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是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3.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B 2.D 3.(1)“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2)”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C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根据图二,文中是指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对比,没有年龄的占比问题。D项“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以偏概全,图一是各类手机应用使用频率,不一定是购物、娱乐方面使用较少。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中没涉及到危害,摘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是为了说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和材料三中如“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根据材料三中,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 材料四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題。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现视角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统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解决,它需要传承者同政府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关系,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契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要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1916)

②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1934年)

③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1949年)

④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1960)年)

⑤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1985)

⑥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习近平,2018年)

⑦创新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潘建伟,2019年)

请从上面的材料中选出二至三则,结合时代特征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选材料角度一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900字。

 

查看答案

研究大国经济发展时,常会用到“大国内生能力”这个术语。根据下面的图示,给其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5个字。

大国内生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的发言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我谨代表全体兄弟姐妹,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发愤图强,励精图治,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智慧的光芒,殷切期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兰芳6岁开始学艺,在曲坛耕耘已逾半个世纪,其表演独具一格,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形神兼备、潇洒大方,她的声音早已成为_______的“中国好声音”,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长篇评书《岳飞传》,曾先后在百余家电台播出,轰动全国,享誉海内外。

评书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说到如何应对来自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的冲击,这些年刘兰芳_______,对此看得很清楚,也有了应对的方法。让传统评书艺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这方面,刘兰芳一直是个“赶潮人”。面对这样一个时髦的刘兰芳,好多书家也只能_______。

从早年用广播搭建“空中舞台”,把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到后来录制电视评书节目,用画面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刘兰芳都收获了成功的经验。如何适应今天的信息时代,如何做好“网络评书”,刘兰芳和她的学生们早已着手在做:首先是技术上的改进,用网络搭建评书新舞台,将播出后的评书节目及时传到网上,方便听众在手机、电脑上随时点播: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运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都有“精神上的故乡”。对此,有些人_______,刘兰芳却有着深刻的认识,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评书艺术要宣传正能量,得有感人至深的好作品,还需要我们的表演者踏踏实实练好基本功,只要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年轻的听众就能被吸引,他们才能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噪一时  耳濡目染  望尘莫及  不以为然

B.家喻户晓  耳闻目睹  望其项背  不以为然

C.家喻户晓  耳闻目睹  望尘莫及  不以为意

D.名噪一时  耳濡目染  望其项背  不以为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书艺术更加趣味化、生活化,跟上时代的脉搏

B.使评书艺术更加生活化、趣味化,跟上时代的脉搏

C.评书艺术跟上时代的脉搏,更加生活化、趣味化

D.使评书艺术跟上时代的脉搏,更加趣味化、生活化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好的作品加上好的表演,年轻的听众就能被吸引,就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B.只有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年轻的听众才能被吸引,才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C.只要好的表演加上好的作品,就能吸引年轻的听众,就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D.只有好的作品加上好的表演,才能吸引年轻的听众,才能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